■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崔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为实现在“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2019年以来,我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回头看”为主线,抓问题排查,抓问题整改,脱贫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
年初我市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压实部门责任,深入开展了为期半年、以“看贫困户识别是否精准、看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是否真实、看产业扶贫项目管理是否规范、看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安全高效、看帮扶措施是否精准到位、看低保兜底救助政策是否应保尽保、看医保扶贫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看贫困户住房是否安全”等“八看”为主要内容的“回头看”活动,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逐项过筛子、找不足,发现各类问题16230条,边看边改8635条。5月份开始,对各县市区原则上每月进行1次暗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截至目前,专班共组织开展暗访工作4次,抽查112个乡镇、492个村,走访2855户贫困户。
我市争取中央省级资金1.89亿元,市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预算1.2亿元。加快省级资金分配,优化调整市级资金分配因素,引导扶贫资金由重点保障脱贫向支持巩固提升转变。指导各县市区结合年度任务,制定目标明确、内容详实、保障有力的资金使用计划,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规范安排使用扶贫资金。实行“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多元化贷款模式,不断撬动信贷资金投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资金5.88亿元,扶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万人。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市起草制定《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工作模板》,着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工作向精细化方向转变。采取“市级抽查、县级自查”的形式,从立项提报、审批备案、组织实施、竣工验收、收益分配等8个方面对2016年以来实施的790个产业扶贫项目逐个开展审查,规范项目流程,完善项目档案。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储备,入库项目842个,实行动态进出,优化了项目遴选机制。规范项目资产权属,所有产业扶贫项目均明确了归属,村集体所有的扶贫资产已全部纳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积极开展第二批扶贫光伏电站验收评估及信息申报,今年共82个光伏扶贫电站纳入补贴目录,两批次全市共281个光伏扶贫电站纳入国家补贴目录,占全市扶贫光伏电站总规模的59.2%。
除此以外,我市对全市贫困户房屋逐户开展危险性评定,逐户挂牌标明房屋危险性等级,现已完成88%的鉴定和挂牌工作。通过改建设周转房、置换租赁闲置农房、督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等方式,保障贫困户不住危房。落实医保扶贫政策,累计财政补贴4208.6万元,为19.13万名贫困人口进行免费参保。全市174家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两免两减半”、住院治疗费用减免等政策,累计为3.98万人次贫困群众减免医疗费用826.29万元。投入2690.5万元,为全市享受政策贫困人口购买扶贫特惠保险,在全市183个扶贫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一站式”结算服务。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万人次,救助金额7500万元,免除普通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学费1914人,学费1000万元。逐年提高低保标准,农村低保由2018年的每人每月390至420元提高到420至450元。将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纳入居民养老保险费政府代缴范围,共为11.9万名贫困人员代缴居民养老保险费1190万元。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我市将以决战决胜之势打赢脱贫攻坚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