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第08版: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爱青少年成长

——我市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传伏

通讯员 蒋浩然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学生们从假期的放松状态逐渐回归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面对新的课程、作业和考试压力,心理调整成为了许多学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开学后的生活,全市扎实开展了新学期心理辅导,采取多种措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曲阜市姚村镇中学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应对压力、管理情绪,并提供放松技巧;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开学初期的心理困扰;通过班会、班级团建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快速调整心态,减轻学业压力。

姚村镇中学做法是我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连续3年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生实事。市教育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按照“行政推动、部门联动、规范发展、凸显特色”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构建五个“+”体系,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疏导、危机转介等工作机制,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持续好转。

构建系统完备工作体系

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医教融合——护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全市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路径,围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方面形成17条“济宁标准”,有效促进顶层设计与实际工作的良性互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久、深入、扎实开展。健全完善市、县、学校统筹指导、分级推进,校内外贯通、家校联合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校内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以德育干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每班设立了心理健康委员;在校外深化全环境育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市县两级相关工作部门加强协同联动、沟通协作,积极建立市为中心、县为基地、学校为布点的学生心理健康分级管理体系,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专家组,成立市及县市区学生心理发展服务中心15处,推广24小时学生心理援助服务热线5151885,通过网络、电话、面对面等方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依托济宁一中积极心理教育中心建立济宁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全市心理指导、培训、督察中心,中心现已形成由三名专职心理老师,36名已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兼职班主任构成的心理教师专业团队。

强化心理问题干预能力

“关口前移”进行全面筛查。配合做好教育部首次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涵盖金乡县及邹城市两地共计23所样本校,覆盖全学段,实测学生5357人、教师560人。“分层分类”开展疏导干预。建立“班级—校级—县市级”螺旋上升式心理服务模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筛查闭环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心理健康筛查及分级干预流程,为学校和一线老师提供“保姆级”业务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基层心理健康工作水平,确保及时发现与干预学生心理问题,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心理健康关注,达成筛查实效。“重点防范”实施点对点化解。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按照“一人一策”实施干预,定期追踪、持续关注,必要时按程序进行转介。开发济宁市教育局家校沟通平台,组织开展秋季开学大家访活动,每学年全覆盖家访基础上,针对心理高危学生开展“特殊家访”,明确家长知情、承担就医、确保安全等责任,增强父母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

提升全过程服务水平

抓好硬件配套。市教育局创新提出了《济宁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备标准》,从位置选择、环境要求、配置要求等3个方面明确了34条配备标准,建全配强了1076所学校心理辅导室。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了心理辅导室的全覆盖,并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章程和制度,配齐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构建由市教育局分管局长、责任科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校长、班主任、心理委员、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借助辅导室平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制定2024年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方案,分别聚焦课堂、个体辅导、医教共同体3个主题,成功举办了3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为学校和一线老师提供全面业务指导。强化教科研支撑。联合市教科院举办“聚焦课堂 蓄力成长——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教学研讨活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各县市区初、高中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活动,夯实了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添了力量,也为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推进融合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实施“三个教育立德”“六个学会树人”改革,不断完善“家、校、社、网、心”全环境育人体系。持续深化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孔孟之乡中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索”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特等奖。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五育融合”育人,开展青少年读书、美育浸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劳动习惯养成计划,中小学生近视率保持下降趋势,连续3年正向排名全省第1位,3所学校入选教育部科学教育实验校,22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体育课程一体化试点学校。圆满完成“双减”改革任务,抓好校内办学行为规范、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抓实校外培训行为监管、执法惩戒,基础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开展小学段心理健康常规教学视导,通过走进学校、深入课堂、观摩指导、交流反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举办心理健康学科“新课程实施推进周”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暨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活动,进一步强化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水平。

优化家庭、社会、网络“三大场域”

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秋季开学大家访活动,开发建设济宁市家校沟通平台,全市义务段6万余名教师走进100万名学生家中,走访完成率达100%,满意率达到99%。深入开展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组建市、县宣讲团175个,开展主题宣讲2100余场,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环境立德树人。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志愿服务活动284场,达成了2189名农村留守儿童微心愿。在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开通“校长(园长)热线”并在官网、公众号集中公布,开展“校长(园长)接待日、校长(园长)谈心日”,组织“家长进校园”活动。深化网络环境安全监管专项工作,全面加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开展“清朗”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排查属地网站、自媒体账号1500余个,有效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2025-02-20 ——我市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7486.html 1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爱青少年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