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6日
第04版:

五千年窑火淬炼家国情怀

庄新明

泗水县柘沟镇,这片被历史浸润的土地,往北25公里是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宁阳县堡头村,往南12公里是龙山文化典型遗址——泗水县尹家城。柘沟镇坐拥两大史前文化制陶技术积淀,孕育出绚丽的陶文化,以“土陶之乡”“北方陶都”闻名于世。

这里,蕴藏着罕见的陶土资源,在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红、黄、白、黑五色陶土储量达13亿立方米,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传统文化的符号。这里,不仅是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的见证者,更以独特的陶文化书写着从远古到现代的史诗。据考证,这里制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记载舜帝“陶于河滨”,传说舜在泗河之阳的柘沟教人们制作陶器。从先秦的陶器雏形,到汉代的日用陶器,再到唐宋的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鲁柘砚”,直至现代的非遗产品,在五千年窑火中陶冶成器,代代相传在文脉与记忆中。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柘沟陶艺的传承从未中断。如今,接力棒交到了一群非遗保护传承人手中。杨玉祯、姜茂功、刘敬杰、王家玉、孙凡合、朱庆梅、姜彬和尤跃等,以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激活技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柘砚制作技艺和柘沟民间制陶工艺发扬光大,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柘沟土陶”,以及“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让古老的陶乡焕发出异彩。

一方砚台,一支毛笔,笔走龙蛇,挥毫洒墨,将一份祝福平落于纸上,将一份希冀憧憬于心间。20世纪90年代初,在金石专家石可指导下,泗水县鲁柘砚工艺研究所所长杨玉祯历经千百次试验,成功复活了失传800多年的鲁柘砚。他遵循20余道传统工序,研制出伟人纪念砚、仿汉瓦当砚、汉画像石砚等500多个品种,作为国礼赠送联合国粮农组织、日、韩、美、加、德、意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的贵宾友人。他通过特殊处理方法,将梅兰竹菊的叶片、花朵等,烧于墨堂、砚背上。“四君子”砚不仅承载着高尚情趣、正直气节、虚心品质和纯洁感情,更凝聚着千年的家国记忆,浓缩着永恒的民族精神,荟萃着博大的家风文化,映射出浓厚的家国情怀。杨玉祯还着手开发文创产品,让砚台从文房用具升华为艺术品,让传统“潮”起来。

鲁陶制品古朴高拙、温润如玉,吸引了众多眼球。浑然天成的陶壶,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插有花枝的陶瓶,洋溢着融融的新年暖意。姜茂功,是泗水鲁陶工艺品有限公司法人、柘沟土陶的第八代传人,出于对家族制陶技艺的热爱和坚守,成功制作出纹理如画的绞胎彩纹陶。这种陶器成品率仅有40%至80%的背后,是其子姜彬、姜通承袭父业,传承家族文化,对“偶然天成”美学极致的追求。在他们手中,一捧捧泥土化为澄泥砚、镶嵌陶、彩纹陶、开片陶、仿红木透雕和浮雕陶等九大类千余种产品,并有佳品斩获中国非遗博览会银奖,印证了手工的温度。“福”“招财进宝”等字词是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吉祥、富足、和谐。姜氏父子巧妙地将这些字词转化为图案,在浮雕陶瓶上再现,寄托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千百年来,柘沟陶器走过了低温陶的漫漫之路。尤跃,济宁手造工匠,祖辈制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匠人,自己所学专业与材料研究相关,而与柘沟制陶结缘。他以传承陶艺的情怀,带领团队,以五色土为原料,手工遵古制作,柴窑高温烧制,木灰自然落釉形成独特肌理,研制出高温陶器,这一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儒陶产品有澄泥砚、酒具、茶具、水缸和陶瓶等5大系列300余种,实现了从非遗产品到实用品的跨越,入选山东省地理标志(原产地)优质产品。有一种陶盘,正面是两条巨龙盘桓而成的太极图,背面图案神似观音菩萨。这些元素象征着儒、释、道在中华大地上的融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祝福,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的家国情怀。公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生活追求,研制出“五色土陶生活系列产品”,包括国泰民安、与国同安、与国咸宁、静观自得、天地同攸、独立大夫、心香诚祝、洗心涤虑和至哉坤元等系列精品,涵盖礼器、水具、粮具、餐具、茶具、杯具、酒具、炉具和香具等生活场景,承载着国人浓厚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国家繁荣与家庭幸福的双重祝愿,成功入选首届“山东手造·优选100”。

从舜帝制陶传说到当代发明专利,柘沟陶艺完成了从文明胎记到文化IP的蜕变。在文化“两创”理念指引下,柘沟镇制陶业蓬勃发展,“柘沟民间制陶工艺”冲刺国家级非遗项目,正以科技、艺术、教育多维赋能。千年窑火淬炼出的家国情怀,将照亮文化自信的新征程。

■包庆淼 姜彬 摄影

2025-02-16 庄新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7271.html 1 五千年窑火淬炼家国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