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6日
第03版:

在涵养家国情怀中走好新时代奋进之路

■陈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是重要元素之一,是在历朝历代跌宕起伏交替中逐步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风雨无阻向前进。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内核之一,能够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更应该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和勇气,以一颗爱国之心、进取之心、为民之心、敬畏之心涵养家国情怀,投身于新时代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

常怀“爱国心”,要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即便在周游列国穷困潦倒之时,他也始终胸怀大道,这都源于他坚定的理想抱负。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也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将一代又一代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革命先辈作为自己前行的标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抱负。

常怀“进取心”,要践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奋斗精神。孔子入仕之后,以时不我待和分秒必争的奋斗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可谓勤政善政的典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都表明孔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这与我们当下提倡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一致的。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当有“铁肩膀”,要立足于岗位职责,肩上扛责、手中做事。

常怀“为民心”,要永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本色。“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在入仕之后始终秉承着仁政的准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认为作为为政者,更要了解百姓需求,体察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庶、富、教”三步走的施政战略便将孔子的仁政爱民、以民为本的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广大干部要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永葆为民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常怀“敬畏心”,要坚守“清风两袖朝天去”的廉洁底线。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篇》中说:“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也就是说唯有保持廉洁公平的操守才可经得住考验,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拥有一颗坚定的“清廉之心”,更应在工作的点滴之中筑牢“清廉之志”,在各种困难面前淬炼“清廉之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就是靠一代代共产党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塑造了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唯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传承作风,永葆“赶考”精神,才能够真正成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的新时代党员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涵养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文化沃土。因此,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守好清廉本色,在涵养家国情怀中走好新时代奋进之路。

(作者单位: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2025-02-1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7266.html 1 在涵养家国情怀中走好新时代奋进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