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彦彦
通讯员 王晓宇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24年2月,济宁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开启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新阶段。从“空间可见”到“精神文明”的深层友好,童心、童趣和童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集的济宁得到有机结合,儿童友好城市的“济宁样板”初见规模。2025年“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第三次被写入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新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将走在前、勇争先,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书写新的华章。
政策先导 保障儿童友好“生态圈”
儿童友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济宁市系统构建多维度的儿童友好城市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把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济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民生底蕴,连续三年把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出台涉及儿童友好相关政策文件50余份,涉及未成年保护、儿童教育、儿童健康、托育服务等方面,为健全完善覆盖儿童成长全周期的政策体系提供重要保障。
适儿化改造 打造一米视角“生活圈”
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济宁市制定儿童友好学校、医院、阅读空间等五大版块建设指引,规范适儿化改造;将适儿化改造融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增设儿童游憩活动设施,更新维护儿童公共设施,优化空间设计,打造“15分钟儿童生活圈”,完成公园、体育场所、医院、学校、社区等各类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236个。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规划斑马线,设置助学岗、助学公交等改善儿童友好出行体验;将儿童元素融入运动健体、休闲体验、观光游览、文化教育、科普展览中,建成儿童友好阅读空间85处,命名儿童友好试点实践基地、项目和单元67处,为儿童打造一批高质量人文参与空间。
平台建设 构建儿童参与“社会圈”
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声,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方向标。济宁市不断加强儿童参与平台建设,完善儿童参与机制,成立儿童观察团200多个,儿童观察团围绕社区发展提出建议700多条,近200条建议被社区采纳;推出“小小城市规划师”“少儿模拟法庭”“我是小代表”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组织开展“倾听每个心声,点亮儿童未来”系列世界儿童日主题活动、“儿童友好 济宁更美好”书画作品征集活动等,征集优秀作品500余个,线上线下同步展出,激发儿童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服务增效 锻造儿童关爱“幸福圈”
一座城市对待儿童的态度,代表着城市的生机与未来,对儿童友好就是对城市未来负责。济宁市持续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全市已备案的托育机构830余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5.6个,基本建成“15分钟托育服务圈”;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20个乡镇入选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强化兜底保障,组织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儿童5605名,建设爱心妈妈驿站和陪伴基地168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三个覆盖”。开展“爱心妈妈续力行动”和“齐鲁润春蕾”联合募捐活动,募捐金额200余万元,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开展孤困儿童关爱管护17740人次,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率100%。
薪火相传 丰富儿童成长“文化圈”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立足孔孟之乡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持续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首次举办家庭文化研讨会,让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推出一批符合儿童特点的优秀文化产品,编写“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等,创新打造“圣城康育”托育、孔子故里“儒雅教育”等品牌;建设全国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基地,开通“跟着孟子去研学”“老城印记”等研学游路线,让儿童在互动活动中感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厚植涵养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