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5日
第03版:

济宁知青上山下乡简说

朱承山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将城市户口中毕业未能就业的学生安排下乡,插队落户,支援农业或兵团建设,促进青少年劳动观念的形成。动员其上山下乡,以纾解城市就业压力,使城乡共同发展。

1956年至1966年,济宁地区派出两批知青支援边疆。其中,1956年至1960年174486名,分别去往黑龙江、吉林、青海生产建设兵团;1965年至1966年1795名,分别去往青海(794名)、甘肃生产建设兵团。

1964年正式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国家及地方党委、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包括组织领导、关系接转、去向安排、生活待遇、纪律执行等,为下乡人员创业奠定了基础。1964年至1979年的16年中,共下乡34954名,分别去往济宁地区所辖的所有县,接纳较多的是曲阜、邹县、滕县、汶上等县。此间,济宁地区还安置了济南来本地知识青年7142名。

上山下乡包括济宁城及各县县城非农业户籍人员,各县人员往往是安排在本县农村。济宁城区主要是指当时的县级济宁市,因这里是济宁地区行署所在地,又是一座老城,因而非农业人口最多,是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输出的第一大户。

去往生产建设兵团的有4批,即1956年3月共计300人赴黑龙江省克山县,1957年9月共43人赴黑龙江省,1965年11月394名赴青海格尔木农场,1966年共2700名赴甘肃农建11师,团队中男女各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共6批,即1964年2200名,去往本市的城关、接庄、安居、廿里铺、南张、长沟、李营、许庄、唐口、南阳湖等10个公社的200多个大队;1964年7月共1615名,去往曲阜、泗水、邹县、汶上4县;1966年至1967年近3000名,去往本地区各县;1968年1600名(含回流人员700名),去往汶上、鱼台两县;1974年共计3844名,其中2000名安置在滕县、曲阜、汶上、鱼台4县,其余安置在济宁地区其他县;1976年共计1542名,下乡插队落户,其中去滕县666人,汶上县540人。

1979年,党和国家改变了知青安置政策,不再派遣下乡,不再安排到外县插队落户。县级济宁市积极扩展就业渠道,成立了“城市生产服务合作社”,下属4个分社,即红星街道、红旗街道、东风街道、延风街道分社,安置城市无业毕业生及部分回流人员;下半年又在市郊新建知青林场、知青园艺场、知青畜牧场、知青养鱼场,解决了近3000名城市新增人员的就业问题。

之后,放开城市人员就业,尤其依靠社会经济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再加自谋职业等政策,引导城市人员就业步入常规,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历史的结束。

自1970年开始,国家出台部分针对性政策,使这批下乡知青能经过自我奋斗,通过大学、中专招生,企事业单位招工,应征入伍及提干、政策性安置,使大部分人员离开安置点,回籍、回城或走向新岗位,走向新生活。

2025-02-15 朱承山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7216.html 1 济宁知青上山下乡简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