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敏
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之一,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近年来,太白湖新区石桥镇以文物保护修缮、文化整合利用为抓手,深入挖掘、整理、传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大力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成功打造泗河文化博物馆、孝和文化博物馆、崔家大院、齐营村第一党支部、吴家湾皮毛文化展览馆等系列文化阵地,留住了乡愁,筑牢了乡村振兴文化根基。
石桥镇为古泗河流经地,历史上古泗河、古运河曾在此交汇,泗河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8年以来,石桥镇围绕辖区文化资源,在深度挖掘、全面解析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依托辖区刘庄村古泗河故道打造泗河文化聚集街区,相继建设孙扩图乡贤文化馆、红色记忆馆、金石文化展示馆,后续整合成立泗河文化博物馆,成为石桥镇文化宣教重要基地。
孙扩图乡贤文化馆以石桥镇张家桥孙氏先人回乡士绅孙扩图一生的事迹为主线,通过展示孙扩图礼贤好士、治家严谨的良好品格,以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养文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石文化展示馆主要从事金石类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交流,馆内藏有石桥泗河故道出土的各类碑刻和泗河文化汉画像石拓片30余件,日常通过免费参观和开展丰富多彩的金石文化体验活动,传承中华文化瑰宝。红色记忆馆以鲁南大突围和沿湖军民强力支援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故事介绍、藏品展示、场景动态还原和村民回忆片展播等方式,传承石桥红色基因,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崔家大院原建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抗战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谢子刚、武工队长付少楠同志带领民兵长期驻扎崔家大院,成立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与敌人英勇斗争。后因自然损毁造成局部坍塌,为持续性保护文物和宣扬红色的革命精神,崔院村对崔家大院进行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建成村民重温祖辈革命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场所。
太白湖新区第一个党支部展馆位于石桥镇齐营村,1941年这个村成立了石桥镇第一个党支部,后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活动,村里老人回忆,当时被日特杀害的齐营村三名老党员因无法找到尸首,后人只能抓了几捧土回家安葬。齐营村党员同志们每每在展馆内重温这段历史,感慨道“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牢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前齐营村正在全面征集与第一个党支部相关的资料和实物,不断丰富展出内容。
吴家湾村皮毛生产和交易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晚期,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皮毛产业最兴盛时期,吴家湾村内有三分之二的村民从事皮毛加工销售行业。为展示吴家湾村皮毛产业发展历程,吴家湾村委会打造皮毛文化展示馆,通过丰富详实的各类展品,展示了皮毛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村内皮毛产业的奋斗历程。
“忠孝传家远,和顺继世长”“孝作家书四时阅读,和为祖训万代传承”“福慧常钟仁德者,祥绥永润大贤人”这是展陈在北王一村孝和文化博物馆内的楹联。济宁孝和文化博物馆是在北王一村原党支部书记王万利带领下,村里自建的以孝和文化为主题、具有鲜明农村特点的楹联博物馆,博物馆以书画为载体,以中堂和楹联为形式,通过展陈的3000余件当代书画作品传播、推广、普及孝和文化,让大家在欣赏书画艺术之美的同时,以孝和文化涵养美德、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今博物馆已成为村民们学习孝和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阵地。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石桥镇始终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历史,留住乡愁记忆,激发文化自信作为工作理念,打造形成了一批具备地方特色、传承文化遗产、彰显乡风文明的文化阵地。下一步,石桥镇将继续整合辖区优秀文化资源,高质量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将乡村博物馆打造成为展示乡土文化和引领乡风文明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