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流行谈论“伪努力”。说是一个人看起来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实属“好员工”,但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工作能力原地踏步,工作业绩连刚入职不久的新人也不如。
这样的“好员工”,他自己也似很委屈、被埋没;在领导那里,却似更尴尬,提拔他吧,他并不出众,不提拔他吧,似乎得背上“欺负老实人”的骂名。言外之意,大有对“伪努力”者“不上进”的“恨其不争”及“恨铁不成钢”。
但我以为,这种对“伪努力”者所谓“伪”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伪”命题。
天下之大,人有千万,可谓良莠不齐、千姿百态,个人能力的积累与唤醒,及其外在的表现,也千差万别。要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同一节奏、同一标的走向“成功”,实属违背客观规律;并且,对一个“好员工”的肯定,如果只有“提拔重用”这个唯一手段,这种潜台词层面的“成功标准”及视角,是否太狭隘,也太功利。
我身边恰好有这么一个很符合“伪努力”标准的同事。吃苦耐劳、人人称道自不必说,因为性格原因,工作方式含蓄。他上班二十多年,似乎“能力”还比不上刚上班几年的新人。单位里,“后来居上”实属常事,便也有人恰如“伪努力”流行文体中描述的那样,为他鸣不平;而领导也很“尴尬”,提拔不提拔他似乎很是“两难”。
但这位同事工作日久,其实内心反倒“越来越明,越来越静”。他说自己还真不是块当领导的料,“提拔重用”的成功标准,本不该随便用在他身上。工作日久,他愈来愈了解自己,越来越理解工作的意义,也更加珍惜这份工作。不被“提拔重用”,反倒心里更踏实,工作更细致、更认真。
工作之余,他喜欢读书、思考、写点文字。“笨人学文青”,多少让人感觉像钱钟书笔下的“狗学猫追尾巴”。渐渐地,他的文字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在单位一直默默无闻的他,突然有一天接到上级部门要他去参加一个类似行业笔会的通知,他惊中有喜,单位的领导,喜中有讶。
有一天,我转发一篇很流行的“伪努力”文字给他看。我们便各自笑谈起自己在这个单位多年以来的“伪努力”。我和他的观点竟不谋而合,出奇一致。他说自己开始也常常会抱怨“领导不公”,但工作日久,却只是越来越觉得“自己没用”;到了后来,他忽然发现:自己吃了第七个烧饼饱了之后,否定前六个烧饼的价值,这是何等可笑!从此之后,他不怨不争,也不自怜自艾,心甘情愿“伪努力”地工作着。
想起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觉得与他何其相似。忽然觉得那些大谈所谓“伪努力”的文字,不过是哗众取宠。就像“第七个烧饼”的故事,聪明的小孩吃两个烧饼,甚至第一个烧饼就“饱”了,可那些“笨小孩”也许得吃七个。然而,对于“笨小孩”来说,没有那些“前六个烧饼”的“伪努力”,你的内心,能够有“第七个烧饼”得来的心满意足、心平气和吗?
我们在职场中、人生中的努力,很多时候都像“前六个烧饼”一样“没有”和“伪努力”。这也许很可悲,但是,再“伪”的努力,终究是你走向成熟所不能逃避的历练的一种,总比不曾努力要好,终究胜于刻意避开的投机取巧——那种看似机灵聪明的投机取巧,比令人不屑的“伪努力”更可悲有害。到后来,他换来的,可能除了两手的空,还有心灵的空虚。
人生就像明月被满天乌云遮盖,努力,哪怕是那些不能立竿见影的“伪努力”,终究是一点一滴的好处。
人生就像明月自守其明,守着,等着,甚至熬着,不因乌云遮盖而自轻自损、自晦自弃。天生我材必有用,终有一天,乌云散去,而你的内心,像明月一样清明澄澈,视通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