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斐 本版图片由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摄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是济宁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最独特的优势。多年来,形成了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济宁模式”,走出了一条模式创新、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济宁路径”,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其创新性发展的探索。
挖掘阐发 古为今用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济宁,对于传统文化研究者来说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济宁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重要指示要求,创新实施儒学研究阐发“登峰”计划,努力提升儒学传承发展话语权。依托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儒学研究机构,与清华、北大等16所顶尖高校共建联合研究生院,面向海内外选聘23位儒学大家、泰山学者、尼山学者,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持续完善儒学专门研究机构体系,高质量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及世界儒学文献收藏中心建设,儒学研究阐释能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举办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中韩国际学术大会、“中华礼乐与东亚文明”高端儒学会议等,开展“孔子的世界”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座谈会等200多场学术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曲阜市入选“中国十大文化品牌城市”。
如今,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儒家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化文明相融合。济宁市深入实施“两创”研究工程,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1300余篇,《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世界书院研究》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空白,《中华礼乐文明大系》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全力配合实施“山东文脉”工程,其中,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被中央党校、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等重点单位馆藏收录。
聚力传播 交流互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年来,济宁市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连续成功举办41届国际孔子文化节、10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承办2020中国网络诚信大会、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等重大文化活动,高标准承办了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等国家级、省级文化文艺活动,持续擦亮文明交流品牌。其中,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全网传播量突破52亿次,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全网传播量超20.6亿次,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领导嘉宾规格、国际传播效能、艺术形式呈现、活动内容设计、青年群体参与等方面均创历届之最,全网传播量达40.81亿次。
为充分彰显中国形象、济宁特色,积极打造济宁新闻客户端、掌上济宁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这里是济宁”融媒传播项目,开设“总编看‘两创’”专栏,“遇见济宁”综合传播项目全网传播量累计超13亿,“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名片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此外,开展“五友”外宣交流活动115场,面向友城主要媒体定期投放新闻稿件710篇、外宣产品13.5万件;常态化开展“视听山东”“文化山东”“走读山东”系列外宣项目1300余个,成功举办“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走吧!去济宁”文旅短视频大赛、“Let's go!济宁”外国媒体行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动,精彩讲好中国故事、孔子故事。
文化繁荣 枝繁叶茂
近年来,济宁市建设了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市文化中心等一批先导性、牵动性、基础性重大文化项目。
高标准建设曲阜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一县一馆”工程及“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升鲁国故城、大运河南旺枢纽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水平建设国家教育博物馆、武氏祠博物馆、汉碑博物馆、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100家博物馆、展示馆,打造“一区两园百馆”。同时,统筹推进以黄河文化轴、大运河文化轴为依托的“两公园两廊道”建设,形成“一核两带三极四区、八类项目多点联线”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格局。
此外,《北京时间》《圣水河的月亮》《岁月》等一批优秀作品荣获“文华奖”“群星奖”“金菊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合唱套曲《〈论语〉节选组歌》、交响乐《尼山雅乐》在北京大学、尼山圣境首演成功。《金声玉振》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的节目。集结国内报告文学名家推出文化“两创”重磅成果《尼山之光——文化“两创”的济宁答卷》合集。精心编撰《先行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儒学经典三百句》等作品。
除此以外,济宁市孵化壮大三孔文旅、尼山文旅、孔府印阁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建成济宁方特东方欲晓等一批重大数字文旅项目,数字交互艺术作品《画意济宁》荣获山东省2023年度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并被写入《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大力推进“山东手造”工程,精心策划“黄河大集”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累计举办各类为民惠民利民活动近6000场次,带动各类文化消费约5.2亿元,47家企业入选2023“山东手造 优选100”,济宁连续两届被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
文化魅力 内外兼修
为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展现新时代文化魅力,近年来,济宁市积极践行文化“两创”使命,文化“两创”从“新”出发,连年举办“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优秀传统文化;在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礼乐传习”活动让游客充分体验了孔子闻韶之乐,感受千年礼乐的儒风雅韵;在尼山圣境,主题快闪、有朋音乐季活动融合国风、电音、民谣等给游客带来多种风格的视听体验,无人机秀、烟火秀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为不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济宁立足文化“两创”,建立市级“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为引领、县级“一县一品”为支撑、行业特色宣讲品牌为补充的“1+14+N”宣讲品牌矩阵,形成“市有讲师团、县有志愿者、校校有导师”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体系。将第一书记、法官、律师等群体纳入宣讲团,传承弘扬“和为贵”儒家思想精髓,在全省率先成立济宁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面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意“5”来听、企业诉求“接诉即办”等渠道,用“和为贵”品牌打造人民调解“济宁样板”。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济宁各地融入百姓生活中。全市成立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宣讲队62支,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263个,实施新礼仪改革,推广儒学讲堂、蒲公英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志愿服务模式。组建“齐鲁好家风”宣讲团,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实践教育基地45处、亲子阅读教育实践基地100处。此外,打响“为政以德”干部教育品牌,建成全国第一家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列入中组部干部学院目录,“政德教育标准化”纳入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并通过验收,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标准化试点项目。
济宁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两创”和研学游进行结合,抓住痛点,盘活资源是关键。我市举全市之力打造“游读圣地”研学品牌,形成了以点带面、串珠成线的优势局面,建成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处、省级示范基地22处、市级示范基地57处,为全国研学基地培育树立了标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全力打造国际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首家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旅研修基地在济宁挂牌,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曲阜市成功创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
❶尼山圣境
❷孔子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著作校对
❸尼山圣境研学体验
❹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
❺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
❻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演出
❼文化“两创”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