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荏苒,光阴如水。转眼已在江南迎来第6个年头。回溯我在富阳的5年,做了几许与这城市有利之事,想想却似一无可述。岁月无穷,多一番阅历,多一番见识,也多明一番事理。
有时站在鹳山之上,倚着春江第一楼的石栏,看富春江水的缓缓东流,不觉时光匆匆。岁月的轮,匆匆地催着万物,也催皱了眉面,催白了鬓发。
又是一个新的年头,常这样想,富阳和我的缘不能算浅薄,倘若不是主编《赵朴初全集》,或是若没有那因缘,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到这小城里来。缘分,是看不着,也摸不到,只能用心来体会。
我生活在这座城的6个年头里,创办了红色报刊史料馆,出版了两本有关富阳的书,打造了一处具有富阳百年人文精神的“春江第一楼书房”,熔铸了“文化人士走进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采风活动品牌,担任了政协委员,成为了民进会员……
终究是深入了富阳,也终究从东北人变为富阳人。即便有人称呼我们是“新富阳人”,这“新”也不过一篇文章里飘零的残墨。若无从给这座城以新的造化,或没有这般那般因缘,又何来新旧之说?
忽然想起诗圣杜甫的诗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柳条儿舒展了,它装点着山川的好景;梅花将放,它不是唤回了我们对新时光的向往吗?
2025年,是我文学创作40年。这些年里,虽然谈不上笔耕不辍,也没有什么耀眼的文学成绩,却是用40年的创作历程,与天南海北诸多文化名家相识到相知,而幻化成我的“无形资产”。这些文化名家分批次来富阳,为世界书写着他们眼中的富阳,为这座小城鼓与呼,而缔造了富阳人、“新富阳人”的心存感念。
自2022年以来,“文化人士走进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采风活动,已经成为富阳区的文化品牌。3年来,各级各类报刊和新媒体,都有“富阳的身影”。当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在富阳会感到“一阳始复”的风景随着柳条儿舒展,梅花将放,断定富阳终究是美丽的。
于是,在去往春天的路上,2025年更多一些向往。我从小在松花江畔的黑土地上长大,接受的是典型的东北文化,包括有什么样的植被,什么样的饮食,什么样的气候,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不可能忘却。
当我开始接触江南文化的时候,对我来说,带来的很多震撼,不仅仅是一种异质性的体验,而是我的生活和我的心灵。这个过程让我打开了视界,江南自古风流儒雅,名人志士辈出,对我来说完全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余生慢慢徜徉在江南这秀色中的时候,慢慢感受着纯正雅致的江南文化,每一处景致,每一株植物,都弥漫着江南的诗性,是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诗画俯拾即是。
那么,何尝不用细细品出的其中的味道,让那些诸多的文化人也同来雅集,共赴这样的江南,岂不是最幸福、最快乐、最浪漫的事。
我知道,很多的文化人,在他们退居后,生活的方式缺乏色彩,甚至有更多的文化人,骨子里还蕴藉更多没有挥洒的力量。世上五彩斑斓的生活,他们还没有发挥到极致,所以才选择去接受一切的平淡。
这情形,让我的心里愈发震动,打造文化名家康养基地的想法,似乎是更炽烈了。
时在2025年的开头,所谓“元旦”,前人对于这一天的敬畏是不平凡的。因为这个“元”字,包含了“岁之元,日之元,时之元”。于是,“除旧迎新”的祝福,会在微信、短信里涌现在手机的屏幕上。元旦的提笔是应该颂的,元旦的见面是应该贺的。
如今的贺年明信片,似乎成了怀旧的藏品,而“除旧迎新”的吉祥话,同着颂贺的遗风,依旧盛行于新的传播途径。
赵朴初有词曰:江南好,吹梦落花风。小阁诗来人去后,高楼箫起月明中,逸兴与谁同。
闲话到这里,让我身居于这座小城的日子,能一直心静如水,真的是很难得。此时,似乎有一种声音,低低在我耳边说,生命的阳光之下,除旧迎新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