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嘹亮的歌声,冲上云霄,响彻四方。
这从心底里发出的声音,来自原国营梁山棉纺织厂的老职工合唱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国庆之夜,在老厂区的大门口,200位身穿厂服,精神矍铄,白发苍苍的共和国同龄人,同时也是国棉厂的建厂工人,整齐地排列在老厂区的大门口,齐声高唱《歌唱祖国》。
他们的身后就是已经腾空的老厂区,由梁山国棉厂改制来的梁山县蓝天纺织集团即将“退城进园”,从城区搬出,迁至工业园区。也许,明天这里将夷为平地,不久的将来矗立起鳞次栉比的商业大楼。
老工人们回望身后一片漆黑的老厂区,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他们为建厂洒下过汗水,老厂区有他们青春的记忆。
1966年的春天,山东省政府决定:我省的梁山县为“小三线建设基地”。济南国棉一厂、青岛油漆厂、烟台石棉厂、烟台轴承厂、菏泽水泥厂等省属地属企业内迁,在梁山县建立分厂。上述五厂抽调精干技术人员赴梁山帮助建厂,负责培训分厂招收的建厂工人。
在济南国棉一厂梁山分厂招收的800名建厂工人中,就有我的哥哥王有福和后来成为嫂子的厉冬美,他们俩都是17岁,与共和国同龄。建厂工人是轮换工,就是保留农村户口的临时工。王有福学习的是电气工程,厉冬美学习的是细纱挡车。
1967年的春天,他们学成归来。工厂一边建设,一边生产。工地上热火朝天,红旗招展。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展开了劳动竞赛,比进度比质量,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当时的职工宿舍还未完工,女工们临时住在抗战时期遗留的一座三层小楼里。车间里已开了几台车,厉冬美边带徒弟边看车,娇嫩的手指,被纱线勒出道道血口。
男工们就住在帐篷里,作为临时宿舍。帐篷里还有一台发电机,作为生活用电的电源。晚上谁值班,就睡在发电机旁,白天就参加建筑工地的劳动,给瓦工师傅打下手,搬砖和泥运建材,跟着建筑工人三班倒,加班加点赶进度。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手上都磨起了血泡和老茧,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完成了两万平方米锯齿形厂房的建设。
电工班在济南国棉一厂孙师傅的带领下,爬杆子,蹬梯子,钻电缆沟,夜以继日架设电源。
1968年的秋天,济南国棉一厂梁山分厂达到了1万纱锭、800台布机规模,正式投产了。
满载着棉纱和棉布的卡车,驶出厂区,运往祖国各地,支援国防建设,建厂工人们的辛勤劳动结出了硕果。
在工作和劳动中,王有福和厉冬美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收获了爱情。5年后,他们转为国家正式工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