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5日
第03版:

把群众“心上事”变成干部“上心事”

1月2日 《人民日报》 周珊珊

背景:这段时间,两则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小事”引发许多网友共鸣。一则是,在综艺节目上被视障演员“吐槽”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拆除了不锈钢盲道,新装了更为安全防滑的水泥材质盲道,并给出全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力求高效消除安全隐患。另一则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街道启动“美丽街区”改造,在征求居民意见后,把口袋公园原设计中的矮桌改成座椅,还根据老年居民的反馈,将座椅高度比通常设计降低了5厘米。

观点提要: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使用,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两件“小事”之所以引来点赞,正在于都是从群众实际需求、实际感受出发解决问题,让人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既注重公共设施外在的“面子”,又注重人性化和精细化的“里子”,彰显的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琐事组成,由数不尽的细节体现,一点一滴、一桩一件都连着民心民意。暖气热不热、买菜便不便利、小区环境整不整洁等,这些民生“小事”,实际上都是关系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大事。群众的信任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就是从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生活细节中累积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姓事,无小事,小事情里也有大政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群众“心上事”变成干部“上心事”,定能答好民生答卷。

公共安全不容有裂缝

1月1日 《工人日报》 冯海宁

背景:2024年11月21日至12月1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组第十六组对重庆市进行检查,发现城镇燃气领域带病运行问题突出,特别是部分企业安全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如燃气泄漏、设备安装不符合要求、人员违章等问题隐患。

观点提要:燃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又是一种危险化学品。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发布的《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4年·上半年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共发生天然气事故86起,共造成11人死亡、50人受伤。燃气事故之所以高发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带病运行”。所以,不管是部分企业存在燃气泄漏、设备安装不符合要求、人员违章等问题隐患,还是居民小区和家庭存在燃气安全隐患,都应该及时发现并彻底消除。公共安全面前,绝不容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带病运行”。不久前公布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强化燃气泄漏智能化监控,严格落实管道安全监管巡查责任,切实提高燃气、供热安全管理水平。希望各地既借助智能技术,又落实具体责任,将燃气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城镇水电燃气管网连接千家万户,保安全是有关方面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临近新春佳节最重要的工作,须臾不可松懈。

新中式“圈粉”青年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1月2日 《北京青年报》 天天

背景:穿“新中式”服装、买文创冰箱贴、逛非遗展馆……2024年,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间掀起了一股新潮流。相关调查显示,如果产品融入国潮元素,78.9%的受访青年会更有购买意愿。

观点提要:近年来,注重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新中式”火爆“出圈”,吸引着喜爱国潮的人群“种草”,带动了新中式新风尚,追逐“国潮”的社会审美时尚正在悄然兴起,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国潮”已成为引领社会审美的一个风向标。“国潮”产品正上演一场与年轻消费者之间“双向奔赴”的剧目。穿着马面裙去参加毕业典礼,一身汉服游走在樱花林中,刺绣马褂休闲中透出一丝贵气……最近几年,新中式服装火爆“出圈”。立领、方襟、盘扣、刺绣、织锦,种种传统中式元素走进日常生活,和衬衫、西装、一步裙等现代服饰相结合,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不仅是新中式服装流行,凡是与国潮有关的“新中式”产品都受到欢迎。“新中式”不仅是一种时尚风格,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年轻人在“新中式”的审美中找到了那份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在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新中式”展示了开放与包容的新融合,让人对中华美学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体认。“新中式”不仅带动了新一轮创意产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将以其独具魅力的诗意美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

用好每一分科普经费

1月1日 《广州日报》 刘硕

背景:近日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较2022年增长12.6%;科普工作人员队伍规模超过215万人;全国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779个。

观点提要: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真金白银”的付出背后,是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是公众科普热情持续激昂。作为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科普在科技新知的大众传播、人才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真的可以在大楼里开钻机吗?”“这个洞挖了多深,挖到了什么?”……随着高校与科普的深度“牵手”,实验室作为科普资源,成就了不少科普胜地的诞生,也让更多中小学生在这里提前感受高等教育的魅力。而这只是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不断扩容的队伍规模、稳中求进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踊跃的公众参与……面对这份“热辣滚烫”的成绩单,我国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格局初步建立。面向未来,进一步缩短科学知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还要继续坚持受众导向,让科普更有温度。(集纳 闻道)

2025-01-05 1月2日 《人民日报》 周珊珊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4584.html 1 把群众“心上事”变成干部“上心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