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2日
第01版:

“一块田”里的好“丰”景

——曲阜市吴村镇做活土地经营促进村强民富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宪石 扈宏毅

通讯员 渠海 王旭

近日,在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里,一米多高的植株整齐排列,藤蔓上的“嘉红100”西红柿刚刚转红,个个圆润饱满,不久就可采摘。

据峪西村党支部书记李含介绍,这种西红柿肉厚多汁、酸甜可口、自然成熟,咬下去有爆汁的感觉,能以普通西红柿4倍左右的市场价销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村里把农户的小块地,连成一大片,集中进行精准化种植,有专家指导,使这小果子给我们带来了大财富。”

“把小块地连成一大片”,是吴村镇“一块田”式改革最直观的形式。“一块田”里长出的“嘉红100”,是吴村镇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做活土地经营,促进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之一。

近年来,当地以农业基础好、干部意愿强的峪西村为试点,发展品牌果蔬等特色农业。由于增产增收快,目前“一块田”模式已推广到全镇12个村。

“我们发挥基层党支部引领作用,把小块分散的土地并成大块,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以集体经营为主体,因村制宜探索管护运营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集中经营模式,有效盘活了农村耕地资源。既保证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稳定,又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吴村镇党委书记刘卓然说。

该镇以田间耕作畅通为标准,实施田、水、路、林、渠、垄综合整治。通过整治升级村内低效地块和田内沟渠路垄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让“小块成大片、孬地变好地”,既增加了土地有效种植面积,又推动了土地集中连片、方便耕作。

河洼村地形以丘陵为主,过去被称为“巴掌地”“边角地”的小面积土地有百余块,小的不足10平方米,大的不到1亩。“小块地多而散,农户个人不好种,我们现在把这些小块地整合了约80亩,纳入村集体统一规划,再交给专业的经营主体统一作业、统一经营。目前种了小麦和玉米,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农户提高了收益也很高兴。”河洼村党支部书记孔凡海说。

“一块田”改革对农户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土地租赁价格提高了。之前,土地租金每亩600元,整合后提高到每亩800元至1000元。农户不仅赚了租赁差价,还能从种植利润中享受分红。

吴村镇鼓励有条件的村采取自种自营、统管统收方式管护“一块田”。明确1至2名村“两委”干部专职负责,在耕耘、种植、灌溉、施肥、除草、收割等管护环节,采取雇工方式,根据劳作性质,通过定时、计量等多种方式支付工资。

在白塔村,300多亩的“一块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种植良种“一麦一棒”,2024年两季粮食增加村集体收入15.6万元。聘用村内农民进“自家地”务工,享受二次收益,管理大棚的农户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不用外出打工还能有收入,解决了村里不少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就业问题,大家可高兴了。”白塔村党支部书记李绍伟介绍。

党建引领“一块田”,把峪西村像孔祥来这样头脑灵活的人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后,安心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年收入能达到30多万元。

“一块田”改革是吴村镇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的生动实践。原本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被集约化的管理替代,能够帮助小农户通过全新的组织形式参与到现代农业进程中。“一块田”面积较大的村,采取托管方式,将作业环节托管给专业经营主体,实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除种子供应和粮食销售“头尾”两环节外,其他管护环节均由服务组织托管。

峪西村和白塔村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建起来后,“水肥一体化”设施节省了大量人力,浇水、施肥均由机器精准实施,一个蔬菜大棚只需一人管理,大大提高了管护效率。

吴村镇党建引领“一块田”推进了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据了解,全镇共流转2000多亩土地,粮食产量达6.2万吨,农业“压舱石”更加沉稳有力。“一块田”还带动了该镇林果种植业、大棚果蔬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进一步增加,达到9000亩左右,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集体经济收益只有“反哺”农户,才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吴村镇坚持把集体收入用于修路、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人居环境等公共事业,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刘卓然说。

2025-01-02 ——曲阜市吴村镇做活土地经营促进村强民富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4304.html 1 “一块田”里的好“丰”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