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
稻改后群众进行田间管理
挖河
鲁泰煤业厂区
洛卡德金属科技项目
山东元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鲁泰化学PVC生产车间
格瑞泰复合高分子防火型材料生产线
插秧比赛
弘扬稻改精神 再造鱼台辉煌 逝去的是岁月,耸立的是丰碑。“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历经半个多世纪沉淀和传承的稻改精神,已成为鱼台儿女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鱼台稻改是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它记载了鱼台人民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见证了鱼台人民艰苦创业、实事求是、改变贫穷、改变现实、造福后代的伟大壮举。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稻改精神”已经成为鱼台的一个“精神符号”,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今日重提稻改,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有效唤起艰苦奋斗、居弱图强的斗志,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鱼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本报讯(记者 武旭 王婷婷)“鱼台‘江南’稻花香,粒粒明珠粮满仓。怎能忘,当年稻改斗饥荒……”20世纪60年代,为改变荒湖涝洼、旱涝灾害频发的困境,鱼台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改水“患”为水“利”、旱田改水田、种植水稻——成功实施“稻改”,让鱼台由缺粮县变成余粮县,将“十年九灾”的滨湖涝洼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国江南、鱼米之乡”。 弘扬稻改精神,再造鱼台辉煌,当前,50万鱼台人民正凝聚着一股担当作为、谋实篇的“正能量”。孝贤故里处处洋溢着高拼实快践稻改、担当作为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和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建设场面。鱼台县委县政府通过践行稻改精神,始终坚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和勇气,全力全速推进重点工作挂图作战,在实干苦干中不断拼搏前行,在担当尽责中创造励志传奇,为再造鱼台辉煌提供强力支撑。 抚昔历史: 稻改精神让荒湖涝洼变良田 “鱼台、鱼台、鱼台是一片绿色的海,四面稻香三面柳,粮丰果香好色彩,加速崛起谱华章,阔步走进新时代。”这是赞美鱼台的一首诗歌,也是当今全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鱼台的真实写照。而与之相对比的是50多年前,鱼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面低于湖水面,承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17个县区的地上客水,地表水面积40万亩,新中国成立前,麦季庄稼经常遭受水灾,秋作物更是十年九不收,直到1963年,群众吃饭、穿衣、治病,基本由国家包揽。全县22万人口中,有7万人常年流落在外逃荒要饭。 1964年7月,国务院决定,鱼台与金乡分治,恢复鱼台县,县城驻地谷亭。新成立的鱼台县委、县人委面对全县大面积的荒湖涝洼地,提出“治水改稻,变害为利”,得到山东省水利厅和济宁地委的大力支持。全县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挖河修渠,育秧管理,1965年种植水稻35万亩,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到1.16亿斤,鱼台由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治病靠减免的“三靠”县变成余粮县。1965年至1973年,鱼台县的粮食产量8年增长2.6倍。1970年以来粮食总产以40%的速度增长,1972年粮食总产达到2.63亿斤,亩产第一次上纲要,提供商品粮6320万斤,是山东省人均向国家贡献商品粮最高的县,1973年粮食总产又比1972年增长一成多,向国家贡献商品粮7000多万斤…… “我县的稻改是惊天动地的鸿篇巨著,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全县一盘棋,学校师生都参与进来,建站、挖河、修渠、平整土地、到处是突击队、处处红旗飘扬……”鱼台县75岁高龄的退休干部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机关、社区、学校宣讲稻改精神,用稻改精神鼓舞人、凝聚人。鱼台县组织“稻改”精神“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成立由“稻改”亲历者和退休老干部等组成的“稻改”故事宣讲团。追溯这段难忘的历史,激励和鼓舞着鱼台干部群众居弱图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在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鱼台的征途上做出新贡献。 比学赶超:汇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火热的六月,在鱼台县重点项目贯通农贸市场建设现场,当天最高气温已达35℃,但是鱼台县城市建设指挥部的同事们仍然在督导检查工作的扫尾工作。如今,在鱼台县十大重点工作指挥部负责项目现场,类似场景频频出现,这是该县实行重点工作指挥部运作体制机制,组建”十大指挥部”,强化执行力和落实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践行稻改精神,比境界,比干劲,比实绩,比速度!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第一线敢于“亮身份、见行动、要结果”,党政领导当指挥长,部门联动,破解“九龙治水”难题,最大限度地统筹整合各方资源的优势。鱼台县瞄准重点工作,根据省委“工作落实年”、市委“项目落实年”统一部署,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责任化”的要求,成立十大指挥部,集中人员力量、集中时间精力、集中要素资源,“握紧拳头”启动攻坚,让各条战线高效联动、全面开花。 “我们把一线作为干部成长成才的‘练兵场’,做到一线发现、识别、锻炼、考察干部,不断促进干部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鱼台县主要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将强化项目协调同步推进,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经常性地比比标、对对表、查查账,做到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限倒逼进度、以实绩倒逼办法、以督查倒逼落实,不断提高项目推进效率。 担当作为: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5月19日,伴随着一声声礼炮响起,世界500强海尔集团旗下政企共建的一站式垂直产业加速孵化平台——海尔·海创汇科技孵化器暨海创汇康双创平台项目正式在鱼台经济开发区开工奠基。该项目是鱼台县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又一丰硕成果,也将为全县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搭建完整的产业加速生态体系,加速鱼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 鱼台县始终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创新双招双引理念,持续开展项目引进,全力推动中节能环保产业园、星耀重工、塍田机器人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中泰煤化、张黄化工园区循环化升级改造、金威热电扩能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元泰固废处理项目建成运营,形成辐射市域的综合性危废处置能力,实现了大项目“现身说法”,有效推动了“以商引商”。构建形成了经济开发区和化工园区“并驾齐驱”的格局,经济开发区完成了区划调整,面积由17.07平方公里增加到38平方公里,人口由2.2万人增加到5.6万人,深化“区辖街道”和“扁平化”管理改革,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被省政府批准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张黄化工园区完成26个自然村整体搬迁,省级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绝地逆袭评级成功,保住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有效推进了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夯实了工业承载平台。“我们将继续深化大部制、扁平化改革,全力补短板、强弱项,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充分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打造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节能环保、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园区,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鱼台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现如今的鱼台,一个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你追我赶、竞相建设,从忙碌安装设备的生产车间到机器穿梭轰鸣的产业园区,从拔地而起的新建厂房到精彩纷呈的城建亮点,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正在鱼台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精准出击:双招双引硕果满枝头 “之所以选择在鱼台投资,是因为鱼台日益优越的发展环境和鱼台县委、县政府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投资兴业、合作共赢的大舞台。”当谈起在鱼台投资兴业的缘起时,徐州市东岳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玉海这样说。去年11月初,鱼台县赴江苏省徐州市东岳机械有限公司考察,现场解决鱼台智能机械制造项目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之后过了仅仅3周时间,由东岳机械投资5.56亿元的星耀重工机械配套项目就在鱼台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这是鱼台县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鱼台县弘扬践行稻改精神,居弱图强,艰苦奋斗,迅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以精准招商理念为统领,坚持招大引强、高端高质、引资引智并重原则,持续开展项目引进,招商引资工作呈现良好态势。第二届中国·鱼台龙虾节“走进杭州”暨鱼台文旅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北京投资合作推介会、宁波高端化工医药推介会……一次次招商活动收获喜人:投资20亿元的中节能环保产业园、投资5.56亿元的星耀重工、投资1.4亿元的塍田机器人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快速推进,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明确重点、包装项目、精准出击,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用鱼台县负责招商同志的话来说,这就是双招双引工作之所以屡屡取得佳绩的秘诀。回报常常与付出成正比。该县在一系列招商活动的推动下,招商项目进展迅速,合同项目33个、合同项目利用市外资金37.92亿元;在建续建项目43个、在建项目到位资金23.68亿元。 在人才引进方面,鱼台县将完成高层次人才引进30个权重,人才平台载体建设5个权重,并立足鱼台实际,突出“实用”原则,力争再招引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各类专项人才150名。针对鱼台专业人才门类不全、重点领域人才匮乏,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现实问题,用“黄金政策”招才引智,以“诚信为基”栽桐引凤。一是注重政策引才,对来鱼专家、学者、企业领军人物等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在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优先政策,切实解决后顾之忧。二是突出精准引才,强化人才服务产业导向,聚焦“5+4”产业发展和企业“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制定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目录,优化招才计划。三是坚持多维引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刚性约束,采用多种引才方式,以上海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和海尔·海创汇康双创平台为依托,实施人才挂钩帮带机制,畅通柔性引才渠道,聚集“礼拜天专家”“候鸟式人才”来鱼创业兴业。 做优环境:枝繁巢暖引凤栖 “开发区委派专人靠在我这个项目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一步一步跑,省去我们企业好多事……”鱼台经济开发区昊通机械有限公司经理王春明介绍说:“在建设过程中资金困难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开发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包括土地、环评、规划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优质服务……”目前,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寻找、接洽好项目重要,积极推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更关键。为吸引金凤“恋”巢,该县精心“扮靓”自我,“软硬兼施”,在优化投资环境、提高项目服务上铆足了劲头,下足了功夫;加大扶持资金和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多规合一”和“七通一平”,加快张黄化工园区循环化升级改造,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不断优化“软环境”,大力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打造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组建过硬审批服务团队,着力打造无缝衔接的审管制度,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办结”的基础上,探索推行先行审批、定制服务机制,为企业免费提供从立项、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所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的代办服务。260多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办理时限缩短至4.63天,压缩率达77%,“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总数达到近700项,占公共服务事项总数的90%以上,为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注入新动能。 美丽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