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存刚 谷常浩
本报通讯员 于文广 彭兴奎
在曲阜市康桥小学,每年的麦收节都是最隆重的盛典。
第三届麦收节,恰好在今年儿童节前夕。140名同学兴高采烈地聚集在篮球场中间的空地上,球场两边悬挂着红色条幅,空地上放着七八顶金色草帽。前方就是麦田,一架无人机在天空拍摄。学生歌曲《家园》、手势舞《二十四节气》和音乐老师演唱的《风吹麦浪》,把大家带入乡村的梦境。歌与舞,仿佛是割麦之前的古老仪式,某种图腾和象征。
那是一个近乎寒碜的舞台,但师生们沉浸于歌舞,忘记了炎炎烈日。
烈日下,校长刘建站在金黄的麦田里,面朝同学们讲“虎口夺粮”的谚语。他手持镰刀,展示割麦的动作要领,像一个真正的农夫。热风和日光在麦穗上奔跑着,一只石磙笨重地卧在麦地边缘。
刘建是2020年9月从辛庄小学调过来的。在辛庄小学担任校长时,他开发的日记课程有声有色,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都写日记。“直到现在,曲阜市还在大张旗鼓地推行日记改革,十年前我搞的课程很多学校都来观摩学习。”刘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初到康桥小学,他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校舍多年失修,漏雨,老师们积极性不高。怎么办?正思考如何突破时,在辛庄小学时帮助他的“老朋友”——向荣基金会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親基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向荣基金会是致力于扶持贫困乡村的教育基金会,倡导自然教学,扎根乡土。刘建的教育理念与之不谋而合。
(一)
中文系毕业的刘建教语文课。康桥小学的门外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他常带领学生观察麦子。
在21世纪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年会上,刘建谈到:“我来到康桥小学,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支点触动老师们的转变、撬动学校的发展?学校周围都是小麦,我就在想,小麦能不能走进我们的课堂?学校能不能构建一个课程改变现在沉闷的教学状态呢?”
他在编辑成册的教育随笔《校长日记》中,回忆了从小在麦地劳动的情形,字里行间充满对土地的热爱。新翻的土壤,孕育着生机,孕育着生命……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乡土课程与实践》一书,并从中获得灵感,就这样萌生了创设小麦课程的计划。
这一设想得到了老师们的赞同。随后,他组建了课程开发团队,后来发展到16位老师参加,在微信群里分享学习展示,推动课程开发。2021年1月30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课程团队编写完成了《小麦课程纲要》,内容包括小麦种植课、观察课、绘画课、美食课和节气课,多种课程与语文、数学、美术、科学、劳动等学科相融合。里面有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和详尽的评价标准。后来小麦课程的种子老师陈格说:“我当时发自内心地佩服,校长是一个干实事的人,干大事的人。”
小麦课程与向荣基金会的乡土课程正好吻合。2021年5月,在中国红十字会親基金的资助下,康桥小学的未来教室落成,同时,小麦博物馆开始筹划和建设。
基础设施完工后,刘建召开家长会,动员家长参与到小麦课程中来,捐赠传统农具和老旧生活用品。家长们陆陆续续送来了200多件农具:犁、耧、耙……学校开始讲农具的故事,把乡村能手请进校园分享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农具的来历。
投入使用的小麦博物馆,一直是外来参观者到康桥小学必看的地方。进入门口,是一张“小麦万年传,耕耘天地间”的喷绘海报。6束金黄的麦穗依靠在海报前,迎接着来客。刘建说,这是第一年收获的麦子,两年多了,依然籽粒饱满,保持着本色。
农具位于博物馆的西北角。后面是一幅小麦丰收的图画,画上是过去收麦的场景,有铺在地上晒麦的,有装入袋子的,还有一头老黄牛拉着一车麦子……栩栩如生的壁画,是教务主任徐跃老师花了整整两天绘制出来的。
博物馆后面是一面黑板,粉笔字工整地书写着白居易的《观刈麦》。南边,是小麦课程的资料,其中有两年来孩子们关于麦子的习作和图画、手工创作。一张张娟秀的字迹,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作品,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北边是搜集和捐献的乡土文物(老旧生活用品),大到老式的围栏,小到一张交公粮的票据。刘建陪同参观时说:“一个农具就是一个时代,一件物品就是一个课程。”
秋天,刘建请来一位老乡,驾驶拖拉机,翻耕了校园原来的沙坑,开辟出一块地,种植第一茬小麦。
(二)
种麦场面繁忙又热闹。老师带领四个同学,先抬出小麦博物馆里的耩子,把麦种耩进地里。还有的先犁出沟,再播麦种。老师说,麦种太稠太稀都不行。大家笑着说比做一道数学难题还难呢。因为是沙土地,家长们建议种泰农18,麦种用了19斤。
麦子种下之后,观察课开启新的一章。刘建布置学生写《麦子日记》,隔三差五地去麦地里观察、记录。麦子露头了,麦苗绿了,麦子拔节了,麦子扬花抽穗了……留下了小麦生长的第一手资料。碧绿的麦子拔节后,一天一个样。美术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麦地里上写生课,麦子新鲜的汁液染绿了画夹。最难忘的是“风吹麦浪”那节课,同学们深入麦垄,感受麦子和风,呼吸着麦浪的气息。他们回到教室,或写,或画,或编制,或捏塑。一个个作品就这样诞生了,朴素的情感激发了创造的热情。孔孜蕊同学说:“这样上课,能让我在乐趣中寻找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
小满到,烤麦香。高佳瑀习作写道:“老师给我们做好了烤架,开始烤麦子了。我拿了一把放在烤架上,一边烤一边转,就像爸爸烤羊肉串似的。麦子烤好了,麦穗就像精神小伙那乌黑亮丽的头发似的,闻一闻可真香。”
刘岩老师说,烤麦子是过去小满时节北方农村的风俗,摘下半青半黄的麦穗,放在火炉上烤熟,搓掉麦芒和青皮,烧熟的麦粒有一股焦味和香味。老师带领孩子们体验这种风俗,大家很开心。
小麦快熟了,一只只鸟雀也闻到了麦子成熟的味道,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来了。老师动员大家做稻草人。高正瑞的习作《麦田保卫战》再现了当时的场面:“各种各样的稻草人,有穿裙子的,有戴口罩的,还有带枪的……默默地守卫着这片麦田,在风中摇摇晃晃的,吓得鸟儿都四散飞走了。”
刘岩老师的无人机团队也大显身手。他说:“驾驶着无人机看守着麦田,孩子们一开始很兴奋,后来逐渐就变成了工作。三个飞行小队轮流飞行,每个队负责一天,每个小队内部队员轮岗,坚持三个星期,尽其可能地驱赶麦田里的麻雀。”
罗敏和陈文姿两位数学老师也没有闲着,他们准备给孩子们上一堂估算小麦亩产的课。为上好这堂课,心思周密的女老师印发了《小麦产量调查表》《走进家庭话产量调查记录单》《走进麦田理论测产记录单》,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查找资料,走访农户,了解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商讨田间测量方法,带着自制的1平方米样本方框,走进麦田,采摘麦穗,再回到教室反复计算。孩子们得到亩产量的那一刻,非常兴奋。有的孩子把学到的方法,回家教给自己的爷爷,测算自家麦子的收成。
麦子收割以后,运到广场中央,那只卧在麦地边缘的石磙派上了用场。孩子在老师和村民的示范下,拉绳,笨重的石磙吱扭扭地滚动,麦子渐渐贴在地上。麦秸和麦粒分离。用两股叉三股叉挑走麦秸,就该扬场了。
拾麦、碾压、扬场、晒麦,既是劳动场面,又是学习现场,同学们参与,辛苦欢乐在其中。毕馨月在《种在小学里的希望》中写碾压:“将小麦一点一点地铺在地上,不可以太厚,也不可以太薄。三个人一起拉着一条绳子,同时拉着石碾子前进,将麦子碾压出来,这是一项很累的活。”裴紫涵在《麦寻》中写道:“用耙子将麦秸拨离,用簸箕将麦粒扬干净,灰尘和麦壳借东风拨离麦子而去。”陈浩宇在《丰收节》中这样写扬场:“该扬场了,一名同学抓起木锨铲起一锨麦子,向空中撒去,风将麦粒和麦壳、灰尘分离,老师拿着扫帚清扫上面的麦糠。”
这些麦子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手捧金黄的麦粒,感受麦子像时间和水一样流下来,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
麦子磨成白花花的面粉,美食课就开始了。老师在未来教室里,教孩子们和面,放酵母粉。看着面“发”起来,扒开面团,里面呈蜂窝状,就可以制作花式馒头了。同学们喜欢这样的课程。在家里看到妈妈这样做,饶有兴致地尝试时,妈妈都以“不许败坏面”来阻止。而在这里,动手得到了鼓励,如鱼得水。做好的“奇形怪状”的馒头放进蒸锅,等待着,又一次品尝到劳动后的喜悦。
(三)
刘建说,小麦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的进步超出了他的预料,很多工作没安排,老师们就主动做了,从小麦课程渐渐拓展到其他乡土课程。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翟冰寒老师积极组建了手指舞团队,刘岩老师创办蓼花文学社和无人机课程项目,成绩斐然。
与校长办公室隔着过道的一间教室是三一班,是刘岩老师的班级。教室门前的空地,开辟出来,种了蓼花。青葱的蓼花婷婷而立,在夏风中摇曳生姿。刘岩老师说,蓼花从《诗经》就有,他领学生背诵了《诗经·周颂》中关于蓼花的句子:“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自印习作小册子《蓼花》30期。
孩子们在这所麦田学校,获得课本和麦田的双重滋养,在劳动、观察、体验和学习中,创作出一篇篇接地气的好文字。2023年6月,六年级一班刘雪莹荣获曲阜市语文学科(作文)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教学相长,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大大提升,一大批种子老师被培育出来。2023年10月,杨腾飞荣获曲阜市日记教学一等奖,2023年12月刘岩荣获曲阜国防教育先进个人。
远远近近的学校,纷纷来康桥小学取经。刘建说,王庄辖区的几座小学模仿康桥小学,校园里也都有了自己的“麦田”。每当他被邀请去这些兄弟学校指导时,老师们对他赞不绝口。2023年9月刘建荣获曲阜市校本课程教学能手,这是对他才华和成绩的认可。
刘建说,康桥小学是个小学校,也是个大学校。上学时,他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那所学生很少的帕夫雷什中学一直影响着他。刘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宇宙。学校能给孩子们创造无限可能,为他们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底子。说这话时,他神情坚毅,满眼透射出光芒。
甘肃、黑龙江等地的教授专家慕名来康桥小学考察,纷纷为“向下扎根”的乡村教育点赞。康桥小学校园中,那块种过麦子的地又耕耘出来了,准备种上玉米和花生……
➡ 记者手记
小麦课程是康桥小学开设的特色实践课。该校编制了《小麦课程纲要》,采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方式,围绕小麦种植、观察、绘画、编织、美食等,让学生亲历耕作、选种、播种、浇水、施肥、收割、碾压、扬场等传统劳动场景,探索出以乡土课程助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曲阜市其他学校也纷纷立足乡土资源,以“劳动+”教育融合各科资源,拓展课程内涵,为中小学教育提质增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