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第07版:

二十里铺街道

“1+9+N”调解模式 闭环处置矛盾纠纷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刘志远 陈红志)今年以来,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和途径,以“1+9+N”模式开展调解工作,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多点发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介入调处,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取得了明显效果。

建强1个调解中心。立足发挥街道矛调中心统筹调度、调解难点的作用,利用一栋单独院落楼房,投资300余万元,独立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中心占地12.8亩,办公面积1850平方米,在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整合信访、司法、热线、综治、网格、市场监管6个职能部门,全员入驻办公;民政、妇联等职能部门轮流派员入驻窗口;全体部门随时听候调度,参与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突出心理疏导和诉前调解,专设心理咨询室,固定一名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机关干部,对个别情绪激动或性格偏执人员开展心理疏导;联合派出所、法庭、检察院、司法所,设立“三官一律工作室”,随时约定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现场开展专业化司法诉前调解。

提升9个调解站点。立足发挥9个管区调解站的属地负责、调解重点作用,各管区固定了专门场所,在本辖区优选“两代表一委员”、农村乡贤等组成了不少于10人的管区调解队伍,负责直接调解或向村居分流街道矛调中心通过平台指派的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如需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员参与,直接向街道矛调中心报告申请,由街道矛调中心统一安排。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管区调解功能,街道围绕“一区一特色”的工作目标,依托各管区人文历史,设计了“大门口调解”“留余调解”等9个特色主题调解站,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用好N名调解人员。组织指导53个村,打破“单靠村干部调解”瓶颈,逐村成立了不少于3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逐村设立村级调解室,吸收306余名家族族长、退休教师、致富带头人等乡贤人士参与,并逐村聘任一名法律工作者负责法律指导。同时,为鼓励全民参与调解,街道正在探索有奖调解激励机制,对街道指派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的,奖励调解人员20—100元现金。

优化矛盾调解机制。坚持以上率下,科级干部轮流到“一站式”街道矛调中心接访,协调督办“急、难、愁、盼”来访事项。加强责任压实,实行“首问、指定、兜底”三个责任制,对责任主体明确的坚持首问负责、对职能存在交叉的指定主办协办单位、对复杂疑难紧急的由中心兜底并经街道领导会商后确定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调度,认真落实多元化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工委副书记召集,相关科级干部、管区、部门参加,根据工作需求随时召开会议调度矛盾调解工作。实行台账管理,对相关问题事项列入台账并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办结一个、销号一个,真正实现问题不解决不销号、群众不满意不销号、矛盾不化解不销号。

2024-12-20 二十里铺街道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3017.html 1 “1+9+N”调解模式 闭环处置矛盾纠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