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宁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热腾腾的糁汤开启的,是从一碗香喷喷的甏肉落幕的。但是,这些本地人奉为美食天花板的小吃,却常让外地人感觉“很受伤”,因为他们不会读这些美食的名字。
中国的每个地方,都有独家风味小吃的秘籍,名字一般都通俗易懂,就是为了口口相传:北京烤鸭,天津麻花,兰州拉面……都一语道破、一目了然。
但是在济宁,外地人想吃的话,有时就不仅拼文化程度,还要拼文化底蕴。仅仅遍布大街小巷的鸡糁、羊糁、猪糁,就让外地人感觉,这字儿从小学到大学都没见过。按照“见生字念一半”的思维惯性,就会读作“shen”汤。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来济宁探亲访友时,去喝糁汤,自己心里还很疑惑,大热天的喝参汤,多上火呀。直到糁汤端上桌才知道,这是用鸡汤冲的鸡蛋,也才知道“糁”在济宁不读“shen”,而是念“sa”。
大凡地方小吃,都有很强的地域性,只是近年来才有安徽牛肉板面在石家庄的遍地开花。一位居住河北的朋友,回原籍安徽探亲,想吃正宗的安徽板面,找了几条街也没找到。据说除了太和县,安徽其他地方板面并不多。
济宁的甏肉干饭,是又一种让外地人见名发蒙的美食。一些门面不大的餐馆,挂着“中华第一甏”“运河第一甏”的醒目招牌。所谓甏肉,是精选新鲜五花肉或里脊肉,配以传统特殊工艺制成,伴米饭同吃,确实鲜香,已有600多年传承。而这个甏字,就难住了没做过攻略的外地人。其实,这个字念“beng”,四声,也并非生僻字。
以鲁菜做底蕴,既有孔府宴的精致,也有梁山菜的粗犷,还有微山菜的鲜美。所以,济宁小吃也是真正的味道鲜香、营养丰富、花样繁多。尤其是一些小巷里的小馆,更是别有风味。
一日,在一家小馆专门点了一盘很家常的肉丝炒绿豆芽。年长的老板兼厨师兼服务员说,越是家常菜越难做。他的这道菜讲究食材,肉要用里脊肉,绿豆芽要用小店自己生的绿豆芽,这样炒出来,才能肉丝嫩滑鲜香,豆芽粗壮爽脆。菜端上来,果然话符前言,肉荤菜素,二者融汇,口齿留香。
一个人对家乡的认同,包括对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方言俗语等多方面的认同,这也体现在口味上。我自童年离开故乡济宁市泗水县,在东北生活了几十年后,于几年前回乡,吃到一款汤菜时,我竟脱口而出:滑丸子。
亲友都很好奇,都说滑丸子只有咱们泗水有,难道东北也有?我说东北哪有这个,只是小时候在家乡吃过,几十年都忘了。今天这地瓜面的滑丸子一进口,名字一下子就自己蹦出来了。
想想,自己都觉得神奇,难道味觉也能刻在基因里?作家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信矣。
后来又到济宁,正逢满城飞花时节。一日,在古运河边遇到一棵大树,在东北林区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我,却不认识是何树种。亲友颇为费解,连杨树都不认识?我打开手机软件一查,还真是杨树,只不过不是东北常见的青杨,而是土生土长的杨树。亲友还捡拾了一些落下的杨花,我问这毛毛虫样的东西有什么用,他说今天晚上可以加一道特色菜。在他的精心调制下,这菜果然别有风味。
济宁地处运河中段,自古南北通衢、商业发达、民风豪爽,而美食小吃也自有其风味,真的让人吃一次想一生,吃今生想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