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连接人心、提升生活品质的桥梁。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文化服务的每一寸土壤,推动文化内涵与城市品质交相辉映,力求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公共文化设施焕新颜,城市“精气神”尽收眼底
济宁市高标准建成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四馆一城”——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以及市杂技城。这些文化地标不仅成为城市的新名片,更构建了一个遍布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市文化中心,作为城市文化交流的新会客厅,正以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吸引着市民的目光,从“周末文艺课堂”到“儿童冬夏令营”,再到“文博社教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备受追捧,成为市民争相参与的热门选择,市文化馆建设服务案例更是被评为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据统计,2024年市文化中心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达1115场次,接待人流量突破187万人次,深受群众喜爱。
在县域层面,济宁市的文化服务场馆建设同样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2个,其中20个图书馆、文化馆更是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微山县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此外,济宁市还加速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孔子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相继落成,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也正式开园。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数量已达到72家。
在基层,济宁市15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全覆盖,并全部达到二级站以上水平。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百姓大舞台(市民大舞台)的使用水平也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广场舞、小戏小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还涌现出了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市民新的“打卡地”。城乡书房建设逐步推进,“运河书屋”“端信书房”“微子书房”“祥城书房”等一批城乡书房的建成,不仅为市民群众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还全面实行联网借阅功能,让市民能够享受到“图书馆里借书、家门口还书”的便捷服务。
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城市“脉动声”响彻云霄
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024年,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全面发力,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如济宁市乡村“村晚”优秀节目颁奖暨民间艺术展演、“歌唱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合唱展演、全民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我市广场舞作品连续2年荣获全省广场舞展演一等奖,青年歌手代表获全省青年歌手大赛美声组一等奖。这些活动的举办和荣誉的取得,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文化活动热潮。
同时,我市还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其中,“万场文化活动惠民生”和“送戏下乡”两大文化惠民工程更是入选了2024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惠民活动2.3万余场,完成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1.3万余场,活动范围覆盖我市所有村(社区)。
为了构建群众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我市还以乡村为中心,以“四季村晚”为品牌,搭建起了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加入的自我展示平台。其中,邹城市北宿镇吴官村冬季“村晚”更是再次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如今,“四季村晚”已成为济宁市乡村文化艺术的“宝箱”,为市民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文化的舞台。
此外,济宁市还实施了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艺精品惠民工程,引进国内优秀剧目进剧场演出。在济宁大剧院等市直剧场,市民们欣赏到了《白鹿原》《雷雨》《石城诡事》《俗世奇人》等一大批精品剧目。同时,我市还对新创群众文艺作品给予大力支持,《我家住在运河边》《三花闹春》等多部优秀群众艺术作品先后立上舞台,《锦缘》《中国力量》2部作品获评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
在精品文艺剧目方面,我市同样佳绩频传。山东梆子小戏《闯关赴任》、山东琴书《卖煎包》、杂技《坛三彩》等作品分别在全国和省级的展演中荣获多项大奖。其中,杂技《坛三彩》荣获了2024俄罗斯尼古林“艺术家”国际马戏节金奖。
济宁市的文化惠民服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效,赢得市民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通讯员 闫雪静 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