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村里已经通上了电,家家都装上了电灯,用电却非常紧张,经常停电,于是家家都备有煤油灯。
那时候,农家人卧床上方的墙面,都会固定一个小木板,煤油灯就放在上面。长期使用煤油灯,墙面熏得乌黑一片。家里有学生写作业时,会在卧床上放个小炕桌,将煤油灯移到桌上照明。夜间在外劳作,家境好些的人使用马灯,燃的也是煤油,只是灯的体形大,有玻璃罩护着,不易被风吹灭。尽管煤油灯也能照明,但煤油却是紧俏商品,经常断货。
上世纪80年代末,农村供电系统基本稳定,尤其在夏收和秋收两季,农村是绝不会停电的,一些人家里的煤油灯已经没了踪影。
到上世纪90年代,农家的学生晚上写作业可以坐在书桌前,用台灯照明又亮又方便。本世纪初,农家人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就连房顶也是用水泥浇灌的。屋顶的白炽灯泡显得土气了,于是,日光灯走进了农家。
这几年回到老家,见室内装修得整洁明亮,屋内的地面也铺上了瓷砖,有的人家墙上贴着壁纸。家家屋顶都吊着吸顶灯、水晶灯,就连屋顶的四周也安装了彩灯、LED墙角灯。
走夜路再也不怕黑了,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村都有了路灯。煤油灯和马灯进了博物馆,成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