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第01版:

项目“拉弓满弦” 产业“拔节生长”

——我市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今年1至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8%,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523家

◆宁德时代新能源、山能智慧制造园、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60万吨莱赛尔纤维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我市持续实施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达1238家

■本报记者 王粲

初冬时节,天气虽寒,但济宁“大抓工业、大抓先进制造业”的冲劲丝毫未减,产业集群加速聚集、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企业订单加速交付……一幕幕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近年来,我市坚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和制造强市“首位战略”,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今年1至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8%,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523家,新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3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

重大项目是工业经济的“底盘”。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推动资源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市依托“链主”企业和重大项目,聚焦产业上下游、左右岸针对性招商引资,做强做优“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放大“溢出效应”,激发产业发展的潜能活力。梳理形成19条核心产业链,邀请高端智库把脉论证,编制产业链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机构“三张清单”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分布图,“一链一策”谋划生成了416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目前已开工139个、已竣工25个。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产业项目的市县两级包保服务机制,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亮牌督导,“一项目一策一专班”服务项目建设。构建“19+3”攀登矩阵,建立了攀登目标、实施项目、创新创优、企业上市、共链协作、问题诉求“六个清单”推进机制。今年我市还选派了921名市县助企干部点对点联系服务企业,摸排企业问题诉求1403项,已办结1339项,办结率95.4%;协助引进各类人才2.29万人;全市银行机构为攀登企业新发放贷款352.47亿元,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基金累计到位3.24亿元、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投资规模12.73亿元。

在政策春风、靠前服务和全程护航的多项举措支持下,宁德时代新能源、山能智慧制造园、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基地、精昌碳纤维材料、太阳纸业170万吨浆纸、华勤高端橡胶新材料、60万吨莱赛尔纤维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31日举行的2024年秋季全市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我市有166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912.9亿元,涉及“231”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如今,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拉弓满弦”,一项项工业产业“拔节生长”,挺起了济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近日,从市工信部门传来好消息,如鲲(山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君昊高性能聚合物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库。通过自主研发、科技攻关,两家企业在各自领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了行业领先性。

工业技改,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更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源”。今年以来,我市精准施策、优化服务,不断释放“技改红利”,梳理确定了1107个全市攀登企业及其他工业企业新上和技改项目,1至10月份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9.7%,超时序进度6.4个百分点,其中更新设备10.5万台(套)。同时,全市有249个项目纳入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357个项目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两批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清单,38个方案列入全省首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解决方案,13个项目列入省技改专项贷支持范围,获得贴息金额2490万元,2个项目获得省工信领域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支持6000万元,43个项目入选2024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奖补资金项目名单,获奖补资金2836万元。

科技创新是工业腾飞的翅膀。我市坚持以创新驱动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实施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力培育优质企业,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达到1238家。今年我市新增22家企业获批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总数达到191家。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创新发展实现再提升、再塑形,科技创新成果更是不断涌现。太阳纸业建设了山东省生物质基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太阳纸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蒂德精机获得国家专利130余项,总体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自主研发生产的“高速桥式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荣获中国机床行业最高奖“春燕奖”;瑞城宇航碳材料攻关了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的研发技术,成为世界第四家、国内第一家能够生产航天级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企业;益大新材料攻关省重大科研专项“油煤基共炭化针状焦”和“高性能石墨材料国产化”,成为国内首个具备“共炭化”针状焦和核石墨球生产能力的企业。

2024-12-08 ——我市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0771.html 1 项目“拉弓满弦” 产业“拔节生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