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李姝熳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查找服务企业中存在问题,不断优化全市整体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贯彻全市冲刺四季度动员会议精神,以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为名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工作统筹,做到因事施策与综合施策相结合,在确保污染减排的前提下,将停限产对各类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孟青松在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为改善我市营商环境,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实施秋冬季“3+4+5”绿色管控模式,协调推进污染减排和企业生产经营;寓服务于管理中,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为名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截至目前,我市空气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六。
孟青松表示,下一步我市生态环境系统还将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工作。一是抓好秋冬季绿色管控。在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我市秋冬季工业企业绿色管控实施方案要求,以精准、科学、公正为原则,实行ABC三级绩效分级管理,应急状态下,A类企业可以不停限产,B类企业少予停限产,C类企业严格按要求落实停限产。做好涉VOCs行业和各类锅炉绿色管控工作和绿色管控环保绩效评价。严格落实豁免政策,强化执法监管,确保工业企业落实停限产措施,精准实施动态管控,在确保污染减排的前提下,将停限产对各类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抓好重污染天气应急。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修订完善应急减排措施,夯实“一企一策”方案,建立应急管控台账,推动应急减排措施落实落地。把辖区内所有工业企业用电数据接入市大数据局平台和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把企业用电量和治污设施用电量分别计量,并对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工况进行自动报警。按照最新修订的应急减排清单,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严格按照应急减排清单规定的减排措施执行,确保预警措施切实有效。三是坚决避免出现“一刀切”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工作统筹,做到因事施策与综合施策相结合,按照中央关于《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要求,对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务业、养殖业、地方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及企业、采砂采石采矿、城市管理等易出现环保“一刀切”的行业或领域,统筹推进,分类施策,既要保证环境治理效果,也要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群众生产生活。四是坚决防止“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上山下乡”等现象。扎实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及监管工作。明确整治标准,对提升改造类企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标先进企业实施深度治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