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第05版:

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

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着力用好“加减乘除”,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助企绿色发展,筑牢发展硬支撑。

帮扶指导做“加法”。实施“一对一”送政策、送技术上门服务,组织普法与执法业务骨干,结合在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收集到的需求,主动到企业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普法宣传,着重讲解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形势,污染防治设施运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经济后果等,同时主动帮助企业申请中央、省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进一步降低企业资金负担。2024年以来开展送法入企60余家次,走访帮扶企业80家次,助力企业治污水平提升,增强企业的合法生产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全面提升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

环评审批做“减法”。建立以生态环境、发改、工信等行业主管部门、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单位、环评单位的纵横联动机制,坚持专班推进,加强沟通与联系,围绕重点项目,列出环评服务清单和管理台账,主动帮扶指导、靠前服务,督促建设项目加快办理环评手续。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分类明确项目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备案类别,建立台账,严格落实服务企业联络员制度,提前介入,分类跟踪指导,提供精准“一对一”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提速,推动项目在短期内完成审批,做到即来即审,为实现早日依法开工建设创造必要条件。2024年以来,共审批53个项目环评报告表和2个项目环评报告书。

科技监管做“乘法”。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已经从“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创新性配备颗粒物量子雷达安装在VOCs走航车上,进行走航监测,对发现的高值区域实时通知属地进行实地查看,让污染问题无处遁形。同时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测、施工现场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天空地一体”科技手段,聚焦重点领域、重点污染源开展日查夜巡,充分发挥“科技哨兵”全天候、一体化监管作用,融合排污许可、行政处罚、信访举报等线索,识别重点行业排放单位、污染高值区,从而精准识别重点行业、排放大户的违规排放,带着问题去现场检查。2024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利用智慧环保监管平台,识别企业用电监管系统告警700件起,巡查重型柴油货车门禁系统200家次,发现问题均已完成闭环整改。

监督执法做“除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坚持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的42家企业,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坚持“包容审慎”和“宽严相济”的环境监管,给予“容错纠错”,实施“轻微不罚、首违不罚”,2024年以来不予行政处罚企业5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守法企业正面激励和示范效应。同时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开展“排污许可证专项执法活动”“打击偷排偷放专项执法活动”“突出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回头看”“夏季大气污染防治异地帮扶检查”等专项活动,2024年以来,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0件,罚款108.9万元。

通讯员 石一鸣 周芳

2024-11-27 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9343.html 1 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