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盖鸣霆
本报通讯员 苏凤兰 杨家兴
为给丈夫看病欠下了27万余元外债。如今丈夫走了,她种葡萄、打零工,想尽千方百计赚钱攒钱,她就是汶上县南站镇伊村张苏兰。她常对自己说:“日子再难也得过,自己受点委屈不要紧,欠人家的钱,咱一分钱不能少。”
“这边三沟种的是巨峰,再往北种的是玫瑰葡萄,这些套着白纸袋的是醉金香。”近日,走进汶上县南站镇伊村村东头的葡萄园里,贫困户张苏兰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葡萄的品种。
张苏兰告诉记者,早年她一直跟丈夫在上海打工,认识了一对开葡萄园的夫妻,并跟着学会了葡萄种植技术。2011年,她和丈夫返乡承包了7亩土地,搞起了葡萄园。葡萄苗种下去,很快生根发芽。第二年,就开始结果。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可品质好的不得了。望着红彤彤的葡萄,张苏兰心想这下子日子可有奔头了。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时命运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从清明一直到葡萄销售,园里的农活就很多。剪枝、浇水、施肥、绑藤蔓…..我和丈夫几乎一天忙到晚。丈夫总是抱怨太辛苦,一开始我以为他偷懒、太娇惯,没放在心上。可有一天,丈夫刚去了葡萄园一小会儿就说实在累得受不了。看着他痛苦的表情,我心想这不会是生病了吧,随后来到县城检查。”张苏兰说,起初大夫只是说严重贫血,让吃点药。可是,治疗了一段时间也没见好转,于是又先后到济宁、济南治疗。最终,医生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就是造血功能异常,而且更严重的是病情会逐步恶化为白血病。
从那时候起,张苏兰就独自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既要照顾患病的丈夫、正上学的一双儿女,又要管理种植葡萄园。2015年,张苏兰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丈夫的病情急剧恶化并撒手人寰。丈夫的突然离开让张苏兰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哭过之后,看看自己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再想想27万元的债务,她选择擦干眼泪重新面对生活。这时候妹妹张翠霞和妹夫赵林根伸出了援手,多租了几亩地,把原来的葡萄园扩大到15亩。平时有啥活,妹妹、妹夫都靠在地里,只有农闲的时候才出门打工。与此同时,南站镇政府也将张苏兰纳入精准扶贫户,不仅为其办理了低保,还先后为其办理了医疗减免、扶贫特惠保险、雨露救助计划、菱花强农项目等多项帮扶。
为方便管理种植葡萄园,张苏兰干脆住在葡萄园旁边的简易屋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葡萄园干活。葡萄收货完毕的农闲季节,就到附近的服装厂打工,一个月也能赚两千多块钱。“说实话,人不逼到份儿上,谁也不想这么委屈自己为了给老公看病,我欠了27万,现在他走了,钱俺就得还。谁的日子也不容易,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人家借给咱钱的时候,就是觉得咱靠得住才借给。如果现在赖账,那不是叫人家心寒了,俺可不能干这样的事儿。”张苏兰说,2016年老公走的第二年下大雪,葡萄全冻死了,一点没收。2017年挣了有个四五万,除去生活费、儿子的学费,她终于还上了第一笔欠款2万元。去年,葡萄园生意不错,她又偿还了2万元。“今年,葡萄长势好,原本想多卖点钱多还一点,可是一场台风得让葡萄减产大半,好在投了保险,还能补偿点……” 可能是经历的生活坎坷实在太多,说这些话的时候,张苏兰的口气始终是淡淡的,没有沮丧,更没有绝望。
“我也不识字,只能说是干点体力活,现在只想把欠账换完。家里的老房子也塌了,不能住人,等儿子结婚看凑点钱再重新盖吧。丈夫临走前对我的唯一的要求就是把儿子抚养长大……”一直让人觉得乐观、坚强的张苏兰,忍不住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