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洪玮
近年来,兖州区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以传承弘扬端信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整理大禹治水、双曜相会等本土文化要素,打响“端信兖州”文化品牌,借助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富有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厚植沃土、培根铸魂。
打造支撑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师资队伍,持续提升教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力。依托区文化馆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分馆,以赛促练,举办教师传统文化大赛,打造传统文化社团,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将传统文化课纳入教师说课比赛、职业能力大赛、优质课评选。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加强面向全区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建立家校联系机制,组建80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家长资源库,开设“家长讲堂”,每个班级每学期举办2次以上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深入挖掘文化名人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书法家、画家等文化名家走进校园。今年4月,兖州十五中开展戏曲进校园课程,邀请市剧院老师讲解戏曲基本功以及戏曲中的服饰与道具等知识;今年9月,奎星楼小学召开开学第一课,鲁绣传承人讲述“传承的力量——我的鲁绣时光”,让学生感悟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开发文明礼仪课程、国学经典阅读等系列特色课程,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旧关小学以语文学科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古诗词、古代名言警句、对联、谚语等传统文化知识诵读活动,开展“一周一诗一语一言一经”课前诵读。实验初中倡导老师们在音乐课开展古诗新唱、欣赏国粹京剧和粤剧等学习内容,体育课开设武术等学习内容,让学生体验民族艺术瑰宝的博大精深。
依托“端信文化”资源,确立4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2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指导各学校建立“数字国学体验馆”“校园体验互动区”“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等体验教育平台,遴选5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学校。制定兖州区中小学生礼仪规范,利用启蒙、入学、入队、入团、毕业礼、成人礼等重要节点,举行明礼崇德仪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艺术素养培养相结合,成立书法、绘画、十字绣、合唱、舞蹈、美术等培育小组。定期开展各种比赛、展演和展示活动,如诵读经典演讲比赛、剪纸作品展、国学绘画展等才艺展示,依托“国学小名士”等比赛,在学校范围内形成竞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让“我们的节日”启迪心灵、融入基因。
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校园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教学精品铸造工程、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完善“端信文化”长廊等项目建设,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增设网上微课堂。制定传统文化课中长期教研规划和年度教学计划,推广活页教材。
开展文艺创作培训、采风和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精品资源库,大力培养本土文艺创作人才。适应学生接受习惯,创新网上传播方式,开发网络文化创新产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网络成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助力打造“兖州正能量”网络建设品牌。丰富网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供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表达方式,开展“我在兖州很幸福”“文化‘两创’在兖州”等形式多样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