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孔祥波 张亚龙
今年以来,邹城市峄山镇坚持把峄山后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整修石坎梯田、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等措施,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改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
践行“两山”理念高位谋划
该流域地处峄山风景区周边,区位优势突出,生态功能重要。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和涵养水源能力,该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会同邹城市水务局多次勘探峄山后水土流失现场,会商治理方案,将该片区确定为2024年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全力推进项目工程措施有序有效实施,该镇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组建综合治理工作专班,高标准编制小流域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路径和重点举措,确保治理有效,实现群众、集体双收益。
综合治理留住绿水青山
该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以土壤保育、径流拦蓄、道路硬化、生态维护为基础,治理后的小流域区域及周边环境焕然一新、生机勃勃。据了解,该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平方公里、新建石坎梯田18.6公顷、整修梯田 321.4公顷、整治水蚀坡林地86.7公顷、新建堰坝4座、封育治理223.3公顷……一连串的数字,呈现出一张小流域生态清洁综合治理工程的“峄山答卷”。小流域治理项目实施后提升了项目区的蓄水保水和涵养水源能力,每年可增加水资源入渗约10万立方米,大大减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对保护当地农田、交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该流域治理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项目区内的农作物灌排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当地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该镇找准流域治理结合点,将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依托峄山北小流域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植,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两个改善,带动“种植产业、农民收入”两个提升。今年以来,通过招引专业合作社,在该区域内新种植红薯200余亩,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高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红薯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