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放假,我回老家看望父母。一进家门,见院子里的水泥地上晒满了粮食。这边铺满了金黄金黄的玉米棒,那边的一些大豆,还掺杂一些绿豆黑豆。中间一小块簸箕大的空地上,晒了些大小不等的花生。
我感到很奇怪,问母亲:“咱们家不种地,哪来的这么多粮食?”母亲乐滋滋地说:“这些都是从人家地里拾的。”
现如今的乡村里,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只在麦收秋收时请几天假回来。他们雇来的收割机,田头地边的庄稼无法收割,就连地里的庄稼也弄不干净,总会有一些散落在地里。他们忙着回去上班,顾不得捡拾落在地里的庄稼。
村里的老年人,见了这些庄稼落在地里,很心疼,纷纷去地里捡拾。老人们捡那些稀稀落落有几颗玉米粒的棒子,捡漏在土里没有挖出来的花生,最多的还是豆子。因为豆荚成熟的时间有先后,有的还没成熟,先熟的豆荚就已经裂开了,一些豆粒从豆角里跳将出来,散落在地上。
我小时候经常帮家里干农活,所以知道,无论拾麦子拾豆子,都不是个好活儿。天又热,频繁地弯腰低头,晚上一躺下来浑身肌肉酸痛,像散了架似的。岁月不饶人,现在父亲的背驼了,母亲也两鬓染霜,体力大不如前。再说,父亲每月有几千元的退休工资,不愁吃穿,何苦受累捡拾别人家的粮食。
我对母亲说:“你拾的这些庄稼值不了几个钱,还累得腰酸背疼的,何苦呢?以后别去了。”
听了我的话,母亲说:“我知道这些庄稼也值不了几个钱,我只是觉得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落在地里很可惜。”她一边说着话,一边抓起一把黄豆,捧在手心里,絮叨春与秋里的劳作。
等到金秋十月,就紧着下田,开始收割。农人们挥舞着镰刀,趁着晴好的天气收割、晾晒、脱粒。若是有月光,还会借着月光在晚上干活,披一身霞光下田,踏一路月色回家。
一粒粮食,囊括天地灵气,汇聚日月精华,深深地烙上农人的汗水与智慧。丢几粒粮食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
我轻轻捻起一粒大豆,仿佛看见母亲在田野拾庄稼的情景:阳光下,她躬身前行,眼睛没离开过脚下的土地。脚被尖尖的豆茬划破了,手被玉米叶刺下了道道划痕。腰痛了,站起来伸伸,揉揉浑浊的眼睛,望望远处的天空、阳光下的村庄,擦去脸颊的汗水,继续捡拾。
母亲不在意这些粮食多值钱,她捡起的是丰收,是往昔的耕耘,是对今天的珍惜,还有勤俭的美德。■本版摄影 心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