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
首页
第06版:

古城曲阜的石碾

图文 周建

石碾历史悠久,据说出现在石器时代,直到近代被动力机械代替。石碾是中国农村传统的生产工具,它与水井一样,是一个自然村落的标配,周围也是乡村为数不多的公共场所之一。

凡有井台、碾盘之处,往往是交通、活动相对方便的较大场地,人员流动最大,也最容易聚集。因为各家各户都要用到石碾,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有了更多相见的机会。

推碾一般需要两人,碾碎谷物耗时费力,聊天成了打发光景的最佳方式。在碾盘边打个招呼,啦啦家常,传播小道消息,是常有的事。至于一些喜欢跑到大街上吃饭的人,那更是一张极好的餐桌。

以前的老电影中,主人公动员群众时,一个箭步跃上碾盘,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说,也是利用了碾的这一特点。在一个小村落里,有时真的很难找到一个比它更平整,更高爽的地方了。以石碾作背景的电影桥段,能展示出主人公的英雄气,表现他们石碾一样深沉坚毅的性格。

石碾最主要的功能是碾谷物,依靠碾砣的重力,对颗粒状粮食进行破碎去壳等初步加工。碾砣装在木制的碾框里,绕着被称为碾管芯的铁轴,在碾盘上一圈圈转动,把谷物碾碎。配合使用网眼不同的箩,就可以加工出成色不同的各种面粉。

石碾还有作其他用途的,比如自家做酱时,碾碾辣椒、韭菜花,而这种用途也很不受待见,因为碾过这些东西,用清水仔细冲洗碾砣、碾盘,也弄不太彻底,后面的人碾出的面粉,还是会有辣椒或韭菜味,无论是烧粥还是做干粮,总有些轻微的辛辣,吃起来很不爽。每当有人加工辣椒或韭花时,总听到路人一遍遍地嘱咐,“轧完可得刷干净啊!”干活的人也都答应得爽快,“放心吧,水都提来准备好了!”简单的对话,就达成了乡村小小的君子协定。

在传统社会里,做家务是女人的活,推碾往往是由成年女性来完成的,偶而也有例外。

春节前后,这个地方也会有一些十几岁的半大孩子出没。他们三五成群,欢天喜地,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破锅,砸碎了放在碾上细细地轧,还有一些黑呼呼的木炭。乡村中国是自然经济,凡事都要自已动手,那是孩子们在自已做火药。一硝二磺三木炭,再加上一定比例的碎锅铁,就能做出漂亮的烟花来。大年三十或正月十五晚上放上几个,也是村里难得的娱乐。

虽然这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常把碾盘弄得一片乌黑,一塌糊涂,不加清洗就欢快地跑了,但也很少有人怪罪,总有好心的人打扫战场,把石碾细细地刷洗干净。

正月十五的夜晚,附近的人家会把自己做的面灯、萝卜灯放在碾盘上点燃,星星点点的,称之为“散灯”,做路灯来照明,也算是一道风景了。也有些人家,会在碾盘放上一碗过节的饺子,拿两根秫秸杆做一次性的筷子,供那些缺衣少食的邻人或路人享用,为人提供些许温暖与力量。

石碾现在用的很少了,但在曲阜古城却并不罕见,老城区绝对不下五盘,东西南北四关都能找到它。这些年曲阜的发展很快,许多老的公共设施迅速消失,只有这石碾还保存得相当好。它们是被刻意保留下来的,碾盘下边用水泥进行了加固,碾框子上被焊上了钢管做为碾棍。但水泥涂抹,又支着两根钢管的石碾,总给我一种怪怪的感觉,也许是怀旧情结在作怪罢。

我会在石碾旁偶尔停下来,推上一两圈。不放谷物的石碾并不沉,在光滑的碾盘上转动着,发出极轻微的隆隆声,很低沉却十分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从远古传来,夹带着漫无边际的岁月和数也数不清的故事。也许这堆大石头见证的历史,比我们比我们的父辈祖辈还要长远。只有静下来,用心灵触摸它,才能感受这冰冷的石头吸纳的沧桑,才能感知历史文化的热度。

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的曲阜,蕴藏的文化密码太多太多。历经两千多年风吹雨打的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一层层积淀下来,最终变得如碾盘一般坚实,如碾芯一样钢强,如碾砣一样厚重持久,缓慢而又稳健地走过无穷无尽的岁月时光。

2019-10-25 图文 周建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807.html 1 古城曲阜的石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