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玉珲 贾帅
近年来,兖州区紧盯文化传播新载体、文旅消费新空间,立足服务美好生活、构筑精神家园、促进经济发展,唱响“三部曲”,将小剧场打造成为旅游公共服务大驿站,形成了城乡一体、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新体系,实现了游客满意度和居民幸福感“双提升”。
吹响服务能力提升“前奏曲”
一套方案建到底。按照将小剧场打造成为提供旅游公共服务大驿站的目标定位,聘请院校专家团队“智囊团”,提出小剧场改造提升意见。通过科学研判,形成实施方案,采用专班推进、专项保障、专人负责的工作方法,严格执行既定方案,确保一套方案建到底。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小剧场大驿站27处。
一次改造建到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引导小剧场活化利用闲置宅基地、老旧厂房等闲置资源,高标准改造提升游客咨询中心、休息区、洗手间、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并配套建设餐饮、购物、住宿等周边场所,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覆盖。截至目前,改造提升停车位3600余处、公厕80余处。
一张网络建到边。依托既有资源,以东部泗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西部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网为主线,突出核心居住区、热门商圈、旅游景区、文化街区、美丽乡村等重点区域,建成覆盖全域的文化旅游服务网络。
唱好服务能力提升“进行曲”
潜心创作,让老剧种推出新内容。通过举办小戏小剧人才培训班、开展创作交流活动、组织精品剧目展演展播等,提高剧本创作水平,讲好兖州故事。深化与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团体、专业艺术演出机构合作交流,邀请知名曲艺家、演出团体入驻小剧场,提升服务质量。《清官牛运震》《三花闹春》《麦香管口村》《情系长条井》等10余部原创小戏小剧获国家、省、市多项荣誉。
你点我演,让老舞台迎来新编排。依托“两微一端”网络新媒体,以及社区发布剧目征求意见表、演出信息等方式,推行“你点我演”服务新模式,实现演出精准供给。科学编排演出时间,兖曲社等景区内小剧场全时段开展演出活动,满足游客全天候观演需求;将乡村非遗小剧场、家庭小剧场演出时间调整至用餐及夜间时段,满足游客茶余饭后休闲需求。
科技赋能,让老景观焕发新活力。探索跨界融合,以“兖州八景”为载体,结合人工智能、全息影像、增强现实等软硬件技术,充分诠释和表达兖州文化,提升旅游项目体验性、互动性,开拓旅游市场新空间。通过兖州头条视频号等开展线上直播,为游客提供足不出户观兖州的“云体验”,打开文化旅游新方式。
共谱服务能力提升“协奏曲”
把准上游,拓宽旅游一线服务功能。聚焦旅游产业链上游,常态化开展旅游志愿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旅游引导、旅游宣传、应急药品、图书阅览等服务,形成了具有兖州特色的“文旅惠民”“双曜相会”等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紧盯中端,优化文化交流互动体验。在常态化剧目演出基础上,定期举办非遗传习展演、文化讲座、文艺展览、研学教育等文化活动,通过传承与创新、互动与交流,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全区小剧场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20余场,惠及线上线下游客90万人次。
锚定下游,提升旅游产业致富能力。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在剧场开设旅游商品展销专区,招引御桥香油、樱源肉食、美荻斯坚果、端信东葛辣椒酱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兖绣、五谷画、凤之羽汉服等10余种文创产品入驻,满足游客购物需求。截至目前,带动农产品及文创产品销售1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