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田春雨 张壮
9月份,梁山港集疏港量双双突破150万吨,创下集港量150.25万吨、疏港量150.18万吨、集疏港总量300.43万吨的历史新纪录。今年1-8月份,梁山港集疏港总量突破2000万吨,完成了2023年全年业务量,经营业绩逆势攀新高。与此同时,梁山港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内河一流港口的全新历史跨越,重塑了京杭大运河盛景,让黄金水道释放出“黄金效益”。
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打造物资集散新高地
梁山港位于京杭大运河与瓦日铁路的“黄金交叉点”,拥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2021年,梁山港成功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通航,一跃成为京杭大运河上“西煤东输、北煤南运、南货北调”的大型物资集散地,迈出了通江达海的关键一步。
通过公铁水多式联运,梁山港上游可以联通山西、陕西、内蒙等西北腹地,下游沿京杭大运河可到达苏浙沪皖、两湖一江等地,顺流而下可到长三角经济区出海,逆流而上可到江西、重庆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不仅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还加速了区域间资源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
今年以来,梁山港顺利启动阳光集团焦炭集装箱公铁水“一单制”业务、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直水业务,实现了铁路站与内河港口无缝连接。9月中旬,梁山港成功启动厦门象屿火车集装箱散改集业务,当国铁箱抵达梁山港后进行换箱操作,可通过船运将货物发往下游地区。此外,梁山港累计开通济宁至武汉、太仓、上海等集装箱航线15条,通达南京港、连云港、镇江港、宁波港等50多个港口,物流贸易覆盖100多个城市,全省首次河江海联运成功远航福建、广西。
“在3至5年内,我们将形成年产值300亿元以上、年吞吐量达7000万吨的现代物流智慧化工业园区。”梁山港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哲说。2023年,梁山港综合物流园区营业收入达到了142亿元,蝉联济宁能源百亿级物流园区,“以港兴产、以产兴城、港产融合”的发展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此外,梁山港积极推动港港联动、港贸联动、港仓联动、港船联动、港金联动等创新措施,今年1-9月份签约量达到240万吨,充分发挥了梁山港在内河航运领域的龙头引领作用,由一港增量变多港增量,由一港盈利变多港盈利,由一港高质量发展变多港高质量发展。
“针对粮食、木材业务的开展,梁山港将建设散改集和木材堆放场地,进行优质的配套增值服务,从而实现煤炭及各类件杂货业务的深度开发,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陈哲说。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引领港航物流新未来
梁山港拥有全国内河首家智慧中心,与华为合作建设了智慧平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手机移动端等技术,与港口行业传统的生产调度、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与健康等深度融合,在整个园区运营、生产经营、人员设备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打造了山东省内河智慧港口系统的典型示范。
今年5月份,梁山港“装船机远程自动化联控技术研究”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山东省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目前,梁山港智慧铁路信息化系统、远控装船机系统、智能交互模型已成功投入使用,为智慧港口的构建、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绘就生态和谐新画卷
近年来,梁山港全面对标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认真落实《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港口“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要求,挖掘港口绿色发展潜力,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先进技术。
梁山港建设了亚洲最大跨度的单体式钢结构全封闭储煤棚和国家内河煤焦散改集中心,可有效减少煤炭储存和转运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在煤棚顶部分三期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目前已安装7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700万度,可减少碳排放4000余吨。
今年以来,梁山港对港口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迭代升级,将原有燃油车辆升级为新能源车辆,在原有108辆LNG运输车、10艘LNG船舶的基础上,新增电动集卡车20辆和电动短倒车辆15辆。高标准建设了能耗监控平台,运用智慧港航运营平台和数字化堆场,实现了能源管理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