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黄玉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职业院校该如何实施、如何培育青年社科人才团队呢?”这是近期市委宣讲团成员、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马汉涛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与参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的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交流的话题。这样“分众化”宣讲的场景对“习语润儒乡”宣讲团成员而言,再熟悉不过了。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不断改进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开展“分众化”宣讲的路径办法,牢牢把握“多、实、新、活”四字要领,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推动理论政策普及“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通俗易懂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多——人员主体多元,宣讲更加走深走实
理论宣讲“分众化”,宣讲队伍必须多元化,才能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市委宣传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品牌引领、分类实施”原则,分三个层面组建“习语润儒乡”宣讲团。市级层面,组建机关干部宣讲团、红色故事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巾帼宣讲团、高校教师宣讲团、中小学校长宣讲团、国企骨干宣讲团等10个宣讲团,市委还举办“干部大讲堂”,以上率下推动理论宣讲全域开展。县级层面,组建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美德健康生活等8支宣讲队伍。镇级层面,组建了由致富能手、百姓名嘴、民间艺人等为成员的770余支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全市1.2万余人的“习语润儒乡”宣讲团,进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网络,通过理论阐释、政策解读、故事讲述、文艺表演、视频展示等形式,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治,成为“群众身边不走”的宣讲“集团军”。
实——着眼实际需求,宣讲更加精准精确
理论宣讲“分众化”,必须把准理论关切点,因人而异、靶向施策,群众才“愿意听”。宣讲工作,坚持“内容为王”,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群众关心关注的理论政策需求等,不仅讲“国家事”,还讲“地方事”“农家事”“身边事”,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增强宣讲引领力、影响力。汶上县宣讲团成员高文忠,多年致力于党的理论政策宣讲,无论是在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是农家庭院、田间地头,有他在的地方,都围满了聆听的村民。市巾帼宣讲团精心打造的“舞前微课堂”,把妇女励志故事、创业政策等,录制成故事、快板等配乐音频,在妇女跳广场舞的地方播放,便于妇女群众有共鸣、听得进、易接受。
新——创新表达方式,宣讲更加有力有效
理论宣讲“分众化”,要运用群众喜欢且便捷的方式,群众才“喜欢听”。根据不同宣讲对象和主题,采取灵活宣讲方式,让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梁山县成立“云平台宣讲团”,群众只需点击文明实践App,云平台就会根据需求安排对口宣讲,推出的《嫁闺女》《选女婿》《劝孝》等戏曲及乐器演奏《全会精神暖万家》、情景剧《婆婆也是妈》等将“大道理”蕴含在悠扬唱腔中,群众听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市“第一书记”宣讲团发挥吃住在乡村、熟悉村情民意、了解理论政策优势,每天早中晚进行“饭前三分钟”大喇叭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柴米油盐”“茶余饭后”,让理论“绵绵用力”、共识“潜移默化”,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汇聚起听党话、跟党走的磅礴力量。
活——运用鲜活话语,宣讲更加入脑入心
理论宣讲“分众化”,要用通俗的语言讲清道理,用鲜活的故事传播思想,注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群众才“听得懂”。宣讲工作中,坚持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身边人讲身边理,开展了“谁为我解决了急难愁盼?”“谁帮我致了富?”“谁让我过上好日子?”等群众性恳谈式、分享式宣讲,群众有参与感、代入感,讲出来的故事感染人、打动人、说服人,容易产生思想共振、激发情感共鸣。市劳模工匠宣讲团深入车间一线、厂矿码头、农家小院等基层一线开展“分众化”宣讲,广大宣讲员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家常话”解读“大道理”,仅今年“五一”前后,就累计宣讲680余场。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团团长林群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四下基层”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根据不同受众的实际需求开展精准宣讲,把“要我听”转化为“我要听”,让理论宣讲“冒热气、聚人气、提士气”,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