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济宁市民打开水龙头,用涓涓清流涤去一身尘埃和疲惫;每当我们济宁市民在寒风凛冽的冬日走进家中,感受扑面而来的温暖和温馨;每当我们济宁市民亲近自然走近河边湖边,看到碧水蓝天青草茵茵,而倍感满足和欣慰······或许这就是普通人民群众心中的“幸福感”,而我们——山东公用控股有限公司,正是这小小“幸福感”背后忠实的守护者。
回望公司的发展历史,我们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长期坚守着“关注民生、奉献社会”的发展“初心”。从1967年,公司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的条件下,在城区成功打出了两眼深水井,铺设了7.8公里供水管道开始,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便不曾止步。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公司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成长为集城市水务运营、集中供热、燃气供应、市政工程设计、施工、资本运营、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商。下辖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控股)、山东聚源热力有限公司(全资)、济宁四和供热有限公司(控股)、济宁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参股)及各级参控股子公司90余个,员工5000余人,资产总额119亿元,日供水能力100万立方米,日处理污水能力120万立方米,供热面积5000余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60余万户,服务人口500万。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先进职工之家等荣誉。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指定为我市首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试点企业。
突出核心引领 牢筑党建基石
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公司始终把握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植于企业发展的血脉之中,用党建工作统领企业发展。
压实党建责任,强化核心引领作用。结合现代企业制度把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落实了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明确了党组织的权限、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基础保障,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加强基层党建,全面夯实工作基础。落实深化基层党组织“三基”“五化”建设要求,公司所属8个基层党支部全部被市国资委命名为过硬党支部。今年公司党委对11个“超大支部”进行了整合,新成立了22个党支部和4个党总支,健全了党组织班子,基本实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保证。
推进互融党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把党建工作融入发展、融入民生、融入生产、融入群众,在公司的各个行业和岗位上涌现了众多优秀的党员团队和个人。如济宁金水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以党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打造“智创空间”平台,近年来先后组织讲座16次,取得了13项国家专利,为公司在智能水表、智能热表行业形成科技领先优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化改革发展 谱写绚丽华章
近年来,公司在济宁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深刻把握国企改革的历史机遇,以市政公用产业为基础,以类金融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两翼”,带动市政工程、环保产业焕发新活力、激活新动能,彻底摆脱了单纯靠水吃饭的经营局面,实现了集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开启“济宁模式”,率先实现供排水一体化运营。上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分割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水务市场发展,且由于多头管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处理效率低下,对城市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002年,公司在市建委的大力支持下,将排水管理处和污水处理厂的资产、业务、职能、人员等全部并入,同时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走企业集团化经营的路子,以原供水集团为母公司,以专业化分工、分类经营的各专营公司为子公司,初步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体制。新的供水集团涵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市政工程建设等业务,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供排水一体化运营,被国内同行称为“济宁模式”。目前,公司通过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基本实现了水务产业闭环发展,形成了“水源开采—城乡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生态保护”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坚持重组整合,率先实施公用产业区域“一体化”。2010年,公司组建山东公用集团有限公司,大力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累计投资20余亿元,对我市供水、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燃气供应进行重组整合,推进公用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同质化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公用”优秀服务商品牌。公司先后完成了邹城市、兖州区、曲阜市、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等11个县市区20余个公用产业项目,基本形成了供水、污水处理、供热和燃气产业的区域“一体化”格局,为后续公司发展成为综合性优质公用产业服务商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后续企业上市搭建了初步的结构体系。同时,公司以公用产业板块为模板,积极参与新疆、陕西、山西等地的环境产业项目合作,逐步实现了由“市域化”向“省域化”进军,进而面向全国的产业布局,真正实现了由传统的“守业”向“创业”发展的转变。
对接资本市场,率先探索各类新型融资工具。2009年公司与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资合作协议,转让项目公司49%的股权,成功引入资金3亿余元,成为当年国内水务市场上影响最广、数额最大的合作案例。公司成功完成了股权多元化发展,引入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带来了全新经营理念,也为后续公司快速扩张奠定了资金基础。公司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不失时机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7.6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的市政公用企业;2016年8月公司成功发行第一期永续中票5亿元;同年再次发行非公开公司债5亿元和公开公司债2亿元;2017年4月公司成功发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4亿元;2018年11月成功发行绿色债2.6亿元,成为国内首个发行绿色债的市政公用企业。各项新型融资工具的探索与利用,不仅为企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民生、环保等重点项目的投资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也为后续加快公司环境服务、建工板块优质资产在香港H股和国内A股上市,加速企业资源资本化、资产证券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化服务质量 提升保障水平
多年来,公司在努力提升经营管理和发展效益的同时,不忘根本,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能,把“服务民生、奉献社会”作为企业的基本宗旨,把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作为“山东公用人”不变的追求。为做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2010年公司累计投资3.6亿元,仅用半年的时间,高标准完成了6座污水处理厂一级A升级改造任务,成为省内第一个所有污水处理厂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的企业,为山东省迎淮检查“实现第一名、确保五连冠”做出了积极贡献;借助区域供水一体化进程,公司实现了主城区供水管网与嘉祥县城区供水管网的成功对接,借助优质水源的联动互补,让嘉祥县区居民彻底告别了吃“苦咸水”的历史;率先在山东省建设污泥水热碳化示范项目,中水使用量稳步提升,为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南水北调工程顺利通水创造了良好条件;积极整合城区热源,投资近6亿元建设了里彦电厂热源入城项目,实现了东西部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并于近年下调了供热价格,每年公司让利于民2000余万元,让温暖流入千家万户;公司还积极响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逐步拓展村镇供水、供热、燃气供应、污水处理等公用服务业务,让乡镇、农村也切实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为“增蓝天、保碧水、护净土”贡献了积极的力量。公司先后涌现出“点滴情”、“暖一城”、“好温暖”、“白英全”等山东省服务名牌,荣获“中国水业最具社会责任服务企业”、济宁市“群众满意单位”、“改革开放四十年品牌企业”等荣誉。
狠抓项目建设 加速动能转换
2018年刘家义书记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动员会上就加快实现动能转换,做好“新特优”三篇文章提出了具体要求,奏响了我省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公司也进入了大有可为的机遇期、转型发展的加速期、做强做大的决战期。面对新形势,公司以创新发展为“引擎”,以重点项目为“启动器”,不断破解发展困境,突破发展瓶颈,坚持“管好资本,抓好创新,拓好市场,搞好保障”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公司先后承接了我市一系列重点重大项目建设。
投资建设了长江和运河地表水厂项目。项目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地表水厂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城区水源不足,对优化城区供水结构、保障供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承建了济宁市快速路项目。该项目一期总投资约170亿元,是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促进多组团一体发展、适应城市多中心集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构建我市“一城、五区、多中心”总体布局、提升交通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了强力基石。
投资建设了济宁市干部政德教育学院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约2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载体和干部政德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将承担起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满足大规模和高层次干部政德教育培训的艰巨任务。
公司通过融入新领域、发展新项目、调整新布局,着力培育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向推动转型升级要质效,向优化资源配置要质效,向科技成果转化要质效,努力实现各产业模块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管理方式 书写安全记录
近年来,公司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实现了连续多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思想上高度重视作为前提。“安全”大于天,公司时刻铭记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抓安全就是保生产、抓安全就是促发展,抓安全就是保稳定”的理念,切实增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警钟长鸣,长抓不懈。
体系上完整健全作为保障。公司成立之初就组建了由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安委会,编制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框架,制订了十多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上到企业负责人,下到每个基层单位、每个班组、每项业务都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形成了领导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人人都是安全员的工作氛围。
措施上勇于创新作为关键。为了把安全抓细抓实,公司每年与一线生产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在核心业务部门派驻专职安全员,推行安全生产红黄牌规定,逐月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安全生产情况。同时,把安全生产融入企业文化中,注重提炼和挖掘,总结出“六六安全管理模式”,成为“中国企业安全生产新纪录”,提出“一五八六安全文化模式”,建成了全国安全文化建设标杆企业。
“改革发展无止境,快马加鞭未下鞍”。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山东公用控股有限公司将持续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保民生、促发展”,锐意进取,积厚成势,为实现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建经验交流活动。
把安全生产融入企业文化中,总结出“六六安全管理模式”,成为“中国企业安全生产新纪录”,建成了全国安全文化建设标杆企业。
高标准完成了6座污水处理厂一级A升级改造任务,成为省内第一个所有污水处理厂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的企业,为山东省迎淮检查“实现第一名、确保五连冠”做出了积极贡献。
整合城区热源,投资近6亿元建设了里彦电厂热源入城项目,实现了东西部供热管网互联互通。
积极推进公用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公用”优秀服务商品牌。
123
投资超过20亿元建设地表水厂,将有效解决城区水源不足,对优化城区供水结构、保障供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投资约170亿元承建济宁市快速路项目,为构建我市“一城、五区、多中心”总体布局、提升交通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了强力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