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李文浩
近日,记者从市工信部门获悉,我市大力实施助企攀登工程,全力推进“231”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持续壮大制造业规模,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提速突破,抓好产业链再造性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宁德时代新能源、山能智慧制造园、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基地、精昌碳纤维材料、太阳纸业170万吨浆纸、华勤高端橡胶新材料、60万吨莱赛尔纤维等一批投资过100亿元、50亿元的产业链再造性重大项目建设,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产业项目的市县两级包保服务机制,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亮牌督导,“一项目一策一专班”服务项目建设。目前,宁德时代新能源、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同时,全速推进工业技改,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发挥项目奖补、贷款贴息、机器换人、技改基金等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特别是“零增地技改”的积极性。1至9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3%;市级技改基金累计落地1.67亿元、带动企业技改总投资40亿元。建立全市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供给和需求清单,梳理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4968项、需求设备数量7.6万台(套/件),梳理供给产品483项、产品年产能合计1.4亿台(套/件)。
我市聚力打造强企方阵,大力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推动要素资源向攀登企业集聚,“一企一策”建设“强企俱乐部”,重点支持“龙头、领军、骨干、高成长”四类企业做大、做强,跨入更高能级强企梯队。2023年,攀登企业中营业收入过100亿元7家、50亿元至100亿元7家、10亿元至50亿元40家、1亿元至10亿元366家。聚力推动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进一步完善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制定年度培育计划,优选1150家企业建立培育库,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投资、上项目、扩产能、勇创新,支持更多优质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达到1238家,是2022年的2倍。此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太阳纸业建设了山东省生物质基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太阳纸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蒂德精机获得国家专利130余项,总体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自主研发生产的“高速桥式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荣获中国机床行业最高奖“春燕奖”。瑞城宇航碳材料攻关了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的研发技术,成为世界第四家、国内第一家能够生产航天级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企业。益大新材料攻关省重大科研专项“油煤基共炭化针状焦”和“高性能石墨材料国产化”,成为国内首个具备“共炭化”针状焦和核石墨球生产能力的企业。
我市强力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争取249个项目纳入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201个项目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清单,13个项目列入省技改专项贷支持范围,入选数量和贴息金额均居全省第1位。43个项目入选2024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奖补资金项目名单,数量居全省第2位,获奖补资金2836万元。成功创建国家级“千兆城市”、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累计建成5G基站1653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