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粲
马云飞是济宁市发展改革委派驻曲阜市石门山镇屈家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通过两个多月的走访和调研,马云飞发现目前屈家村草莓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支柱产业,如何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延伸村内草莓产业链条,带领群众拓宽致富的道路,成为他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与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和研判,马云飞发现村内每年需要从外地购买大量草莓苗,草莓死苗弱苗现象严重,还存在莓农维权难、损失大、产量低等风险。如果能借鉴引进新型草莓育苗繁育技术,开展本土化育苗,打造草莓育苗试验示范基地,可能是屈家村草莓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找到了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马云飞和村“两委”、种植大户又进行多次沟通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引进新型草莓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进行本土化育苗,能够降低莓农外购草莓种苗的成本,更好地适应本地的气候、土壤,成活率高,新草莓苗除了满足村内自给种植,还可以出售给周边地区的种植户,收益十分可观。在集体讨论决定引进新育苗技术后,村党支部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带领大家在基地建起苗圃,通过上门拜访学习、下地种植钻研,不断探索优化解决育苗过程中幼苗扦插管理、成苗分级移栽等难题,示范带动广大莓农开展本土化育苗,取得显著成效。
近期,在屈家村草莓育苗示范基地内,草莓育苗大户孔凡利正带领20余名村民忙着给草莓苗进行扦插管理和分级移栽。“草莓苗进行后期的精心管理后将进行移栽定植到大棚内。今年年初,马书记带领村干部和种植户到周边地区考察学习草莓大棚种植和培育项目,回来后立马召集大家开会,建议可以在草莓育苗产业项目上进行尝试,没想到效益非常好,远远超过了预期。草莓是利用匍匐茎繁殖的,一般来说一株原始种苗可以繁殖出70至80株商品苗,我们目前已成功繁育生产商品苗80万余株。除了自用的草莓苗,剩余的苗已全部出售给周边地区的莓农,他们都夸我们的苗子质量好呢!现在村里的草莓基地可保证村民全年有活干、有钱挣。”孔凡利说,每年的4月份开始进行草莓育苗,持续到9月份进行移栽和销售,11月份便有鲜果上市,从夏季草莓育苗到冬季种植采摘,草莓育苗使得草莓产业链条得到持续拓展延伸,为村里草莓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今年凭靠草莓商品苗销售可为屈家村莓农增收40多万元,增加村级集体收入20万元,发展草莓育苗经济,不仅给周边村民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还能学到技术,村民们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也日益增长。
“村里的草莓大棚离家近,上班照顾家里都不耽误,工作也不太累,大家边聊天边工作,每天能拿到70元工资,还能学到新的草莓育苗和种植技术。”村里的屈大姐从以往草莓种植到现在育苗移栽,在大棚工作已经有三年时间,对现在生活感到很满足。屈家村草莓育苗基地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带动农户人均增收两万多元。这一株株小草莓苗不仅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下一步,屈家村将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莓农’方式,借力新型草莓育苗技术,通过基地建设、项目扶持等措施,着力打造高质量草莓育苗示范基地和草莓种植示范基地,提升育苗、种植水平,创新营销方式,提高草莓产业的经济效益,持续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带领广大群众不断蹚出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振兴新路子。”马云飞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