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周广慧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任城区唐口街道万亩水稻种植示范田中,金黄的稻穗预示着丰收季的到来。
唐口街道地处要冲,通衢八方,辖区内龙拱河、赵王河、洙水河、大运河四条河流之水宛如灵动丝线,顺着村落起伏奔腾不息,织就一幅“大地锦缎”,润泽着鱼米之乡。近日,记者走进唐口,感受生态向绿、产业向新、民生向暖的唐口之美,赴一场稻香之约。
以“绿”增色
生态农业品质出彩
天蓝水碧、土肥地美的自然环境,是唐口街道水稻种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8万余亩绿色水稻摇曳生姿,是大地的慷慨馈赠,更是唐口人民拼搏奋进的辉煌成果。为使唐口大米的“绿色”招牌增光出彩,在以往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近年来,唐口街道积极推广“稻+虾+蛙共生”模式,水稻与青蛙共生共育,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稻田可为青蛙遮阴供凉、提供优越的生存空间,青蛙则可以捕食害虫、疏松土壤,蛙粪还能当作肥料,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稻蛙间形成了相互供给的生态系统,既省去了稻田的肥料成本,又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产出的大米绿色生态,口感营养俱佳。不仅如此,经过6年涵养和培育,小青蛙们还吸引来白鹭、苍鹭等众多鸟类聚集到蛙田基地生活,区域环境持续改善。
在谢刘庄村,济宁润唐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卢晓飞介绍,以田养蛙、以蛙护稻,既养出生态蛙,又种出生态稻,在农田绿色种植上“用心”“上心”,方能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以“新”赋能
数字农业创新出效
“会”种地更“慧”种地,这是唐口水稻种植产业的真实写照。2010年,济宁市任城区康悦养猪合作社理事长王东领率先搞起水稻生态种植,实施生猪饲养、稻虾共作项目。他采用生物有机肥、绿肥相结合的模式,建成零化肥农药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公司自有沼渣、沼液的优势,流转土地170亩用于“稻+”生态种养项目,做到种养结合,变废为宝。“预计今年亩产优质绿色生态大米450公斤,小龙虾175公斤,这样算下来一亩综合收入很可观。”王东领说,“稻虾田不仅给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据悉,唐口种植水稻已有50多年历史,是任城区最早种植水稻之地,在农业产业创新赋能下,智能浸种催芽、超早钵育、水稻旱作、节水控灌……这些先进的耕作技术被农技人员带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灭蚊灯、无人机植保,为每一粒唐口大米的成长保驾护航。
以“趣”引流
特色旅游火热出圈
“来到田间,小朋友们不仅看到了满地金黄,还对生长在地里的花草、稻穗、青蛙、小龙虾很感兴趣,这样的田园乡村游很有教育意义。”伴随着游客的欢声笑语,稻田观光游的帷幕徐徐展开在稻海之中。在唐口街道大流店村稻作文化生态园,有满满的稻作元素,无论是登上观光亭远眺稻海之阔,还是行走在栈道上打卡稻作景观小品,既能感受唐口稻作文化,也能体验贴近自然的田园之乐,凭借“趣味”引流,旅游热潮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还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农村道路畅了,环境美了,民居“靓”了,特色旅游文化名片更加亮眼。
一束稻,蔓发在碧绿的田野,播撒生机和希望;一粒米,收获在丰沃的稻田,通达舌尖和心田。在唐口这片承自然之恩、展沃土之韵的灵秀土地上,正呈现出稻浪滚滚、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