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文化街61号,有一条不起眼的巷子,叫芭蕉巷。沿着铺满青石板的小路往里不远,便有3棵芭蕉树。再往里三四十米,一座修建于清末民初的独立小院呈现眼前,这就是“中国船王”“实业救国之父”卢作孚的故居。
故居占地面积573平方米,建筑面积275平方米,主体为悬山顶穿斗式一楼一底木质结构,小青瓦屋面,前后均有通廊,条石砌筑的台基,底层左右两间为书房,二楼左右两间是卧室,楼上楼下结构相似。
这栋房子是陈伯遵所赠,他是卢作孚少年时期恩师,后为挚友,民生公司创始人之一。当年,卢作孚回乡完婚,和母亲及家人住在这里。后来的14年,几个孩子出生,民生公司创办,卢作孚都住在这里。直到1936年举家搬到北碚后,卢作孚还时常回到芭蕉院小住。
一
岁月流淌,庭院幽幽。蒙蒙细雨中,当年种植的芭蕉树和修竹,依然挺拔碧翠,还不时有新芽一茬茬在萌发。坚挺的生命在轮回中默默陪伴着这幢老房子,仿佛在讲述着卢作孚满腔赤诚、一生报国的风雨人生。
在一楼厅堂,有卢作孚先生的几张照片。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炯炯有神的目光里透着智慧和坚毅。1893年4月14日,卢作孚出生在四川合川一个小商贩家庭。由于家境贫困,他勉强读完小学就辍学了。自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后来却担任过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堪称教育界奇迹。
尤其在数学方面,卢作孚表现出聪颖过人的能力。通过自学,他16岁就开始为别人补习中学数学。他还编著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应用数题新解》等书,并以“卢思”的名义在四川提学使署立案。后因资金困难,仅有《应用数题新解》出版发行。
那个时候,卢作孚还以专栏作者的身份,给报纸和杂志写稿,同时全力学习历史、地理、物理和化学。深入研读国内外一切进步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其中包括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名著。1910年,他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并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的洪流。
卢作孚青年时期就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1921年,他受川军第二军师长杨森邀请,到泸州担任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展露出超前的创新思维和改革意识。他创办通俗教育会,开展以民众教育为中心的通俗教育实验,组织各种文化、卫生、体育活动;以川南师范为中心,大刀阔斧改革学校教育内容及方法。
经过一年多实践,教育改革初见成效,却因军阀混战、杨森倒台而夭折。1924年,杨森东山再起,卢作孚在其支持下于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发展民众教育。但仅维持1年时间,又因军阀战火再度被迫中断。
两次失败让卢作孚深感“纷乱的政治不可凭依”,也让他意识到,脱离经济实体单纯搞教育是行不通的,应当先兴办实业,再搞教育。实业救国,首在交通,交通之要,在于铁路。
经过论证,卢作孚发现,铁路建设耗时长,收效慢,前期投资巨大,根据四川及重庆实际,航运收益更为迅速。1925年8月,卢作孚回到家乡,邀请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集资募股,筹备成立民生轮船公司,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转折。
二
“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开始了”“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故居中的陈设,凸显着卢作孚超前的理念和浓浓的爱国之情。庭院的西墙上,镌刻着卢作孚许多名言警句。这是修缮故居时增设的,目的是让人们铭记那段苦难历史,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卢作孚不屈命运、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民生公司创办初期,卢作孚住在这里。因为国弱,外资轮船在长江上横冲直闯,政府官员更是对洋人卑躬屈膝。他决定改变这样的现实,面对国家危难,虽然一人的力量微渺,但也要全部奉献。
卢作孚在公司的章程里特别规定:“本公司股东以中国人为限”,不让外资染指。当时各轮船公司都遵循外商规定的“甲级船员只能有外国人担任”,民生公司却倡议并实行“甲级船员不任用外国人,均有中国人担任”。
卢作孚担任川江航务管理处长后,首先下令中外船只进入港口,除向海关结关外,还要向航管处结关并接受登船检查。外商轮船开始不同意,卢作孚命令码头工人和驳船不结关就不予以装卸。外轮只好就范,从此开创了中国士兵可以登船检查外国船只的先例,长了国人的志气。
九一八事变后,卢作孚一直站在抗日救亡前沿。他强烈呼吁四川各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向各界人士印送自己写的揭露日本侵略阴谋的小册子《东北游记》,还邀请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郭沫若、黄炎培等到公司演讲,甚至给每个船员的床单上都印有亲拟的“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字样,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宜昌大撤退是卢作孚抗日救亡中的一个大手笔,这段历史至今仍被称为传奇。抗战前夕,民生公司已拥有46艘轮船,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1938年8月,他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官职对卢作孚没有任何吸引力,他曾私下说:“我是不愿做官,只想真正能为民众做点有益的事。”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数万吨工业物资和千百万人,集中到宜昌等待内迁。“全中国的兵工、航空、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卢作孚在宜昌时说道。川江惊险,船运能力有限,而且10月以后,大型轮船能正常通行的时间只有40天。危急时刻,卢作孚挺身而出,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之下,亲临一线指挥航运,硬是在40天里,将所有滞留人员全部转移到重庆。
卢作孚次子卢国纪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中深情回忆道:“我的父亲作为整个抢运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工作尤其忙碌。他对长江上游全线的运输情况了如指掌。他知道每一小时有多少吨物资正在被运走和什么船在运它们,知道每一只船什么时候航行在什么地方,知道哪一些物资正在哪一个港口卸货,知道哪一些单位的物资正在装上驳船……”
在这生死存亡的40天,民生公司损失16艘轮船,牺牲了116名船员,61人因伤致残,却拯救了复旦大学、中央大学等34所高校的所有设备和物资,抢运了3座兵工厂,还有南昌飞机厂、武汉被服厂等数百家工厂的物资,为战乱中的中国极大地保留了有生力量,为支撑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据有关资料显示,叶圣陶、徐悲鸿、吴作人、张伯堂、老舍、郭沫若、陶行知、晏阳初、沈钧儒、黄炎培、梁实秋等中国文化与知识界名人,都与这场大撤退结下生死之缘。
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然而,它却有着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可比拟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前者依靠国家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后者完全依靠卢作孚本人和他的民生公司。冯玉祥将军称赞民生公司为“救国公司”,称赞卢作孚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三
卢作孚一生追求进步,早年他就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成为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与我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萧楚女交往密切,与著名民主人士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等结为好友,为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作出过很多积极而重大的贡献。
中共重庆地下党员肖林,曾是民生公司的职员,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党组织找人向我讲,武汉《新华日报》先拿出一部分印刷机器,运到重庆,以备武汉不能出报时,重庆可以继续出版。这件事我向卢先生做了汇报,他同意由水道运输管委会派一条专船装运机器。这个任务由新隆阶小火轮承担,除运机器外,还有十多名工作人员,随船入川。”
据肖林回忆,船到沙市附近,遭遇日本军机投下的炸弹,船被炸沉了,船上十多人牺牲。后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周怡和《新华日报》戈宝权等坐民生公司轮船继续到重庆,筹备迁移事宜。当时还有许多爱国民主进步人士要到四川,卢作孚都想尽一切办法,予以照顾。
1949年,国民政府败撤台湾。卢作孚当时在香港,国民党派出多名要员请他去台湾,出任财政、交通等部部长,均被婉言谢绝。“要为新中国的航运工业尽绵薄之力”,这是卢作孚的坚定信念。
当时,民生公司有18艘轮船滞留在香港,经过他多方周旋和斗争,终于在1950年2月接回,为恢复和发展祖国航运事业,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同年6月,卢作孚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返回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0月,他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亲切接见。
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党和政府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参加者有三四百人,卢作孚作为工商界唯一代表,被安排在毛主席正对面。在京期间,毛主席、周总理和陈云副总理多次接见他,就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交通运输等问题,征求他的意见。
解放初期,北碚人民政府急需办公用房,卢作孚将自己的一幢楼房和一幢平房无条件让政府使用,还将历年积蓄的黄金交给政府做公益。他自己却一生简朴,总是一身粗布衣服。每次外出,只要不远,几乎都是步行。平时,他宴请客人的最高待遇,就是一碗豆花饭。
“人生的快慰不是享受幸福,而是创造幸福”,这是卢作孚的人生信条。他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却只领一个职务的工资。“从行为上影响别人,自得人佩服,才会收到教育人的效果;以事业成绩去影响社会,才会得到人们的同情、支持,进而可收到改革社会的良效”,这种精神在今天也是弥足珍贵。
“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忘我忘家、绝对无私”“责在人先、利居众后”是梁漱溟、晏阳、黄炎培对卢作孚真实而中肯的评价。他是一代船王,却没有自己的万贯家财;他是一个现代企业家,却没有个人的奢侈享受。
这也是卢作孚人格魅力之所在,这种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哲人精神的人格,让卢作孚不仅有自己牢固坚守的精神,还能海纳百川,不断汲取诸如民主和科学这样的域外文化,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现代化思维,成就了他的事业和人生。令人遗憾的是,1952年2月8日,卢作孚不幸在重庆逝世,年仅59岁。去世时他还不忘告知夫人,“借用民生公司的家具,要全部归还”。
卢作孚先生一生胸怀救国大志,为振兴中华民族,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他为社会创造了亿万物质财富,自己身后却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哲人云亡,精神永存。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会烛照万年,永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