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
第03版:

“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的启示

10月10日 《人民日报》 彭飞

背景:前段时间,华为公司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在铰链系统、屏幕弯折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开售之后,一机难求,引发广泛关注。

观点提要:去和国际知名品牌掰掰手腕!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中国品牌有这样的想法,也有这样的实力。不久前,德国法兰克福汽配展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零配件及各种技术解决方案大放异彩。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敢于和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争的背后,是中国制造扎实的品质、过硬的实力。中国制造能长成今天这样一棵参天大树,有赖于开放的环境。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大飞机C919,是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也是全球合作、产业协同结出的硕果。引入美国特斯拉公司,产生“鲇鱼效应”,激活了中国汽车制造的“一池春水”,让更多新能源品牌加速崛起。坚持开放,鼓励合作,倡导共赢,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一个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品牌走向未来的一把钥匙。回望过去,我们经历过“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辛酸,有过“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尴尬。如今,中国制造能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和国际知名品牌同场竞技、一比高下,让人感慨万千,平添许多前行的力量。矢志创新,埋头苦干,不懈拼搏,我们还将抵达更远的远方,一览更加壮阔的风景、收获更加灿烂的未来。

用好用足一揽子增量政策

10月10日 《广州日报》 谭敏

背景: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 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据介绍,一揽子增量政策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观点提要:从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到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具体落实工作,再到节后上班第一天,国新办发布会向社会各界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具体举措,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精准发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决心,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密集推出,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稳经济、增信心的政策“组合拳”。我们务必要坚持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让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出来,给企业带来发展信心和良好预期,进一步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要坚持系统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动态调整,让政策工具箱始终充足,灵活应对各种挑战。相信随着存量政策效应继续释放、增量政策落地见效,中国经济必将能攻坚克难、一路向前。

以更多硬杠杠支撑基层应急能力提升

10月10日 《北京青年报》 栗玉晨

背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以六大方面21条举措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提供可操作性指引。《意见》的出台,将为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防止“小险变大险、小灾成大灾”发挥重要作用。

观点提要: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基层社区、村镇等是各种灾害发生时的直接受影响区域,也是第一时间接触和应对灾害的层级。强化基层的应急基础和力量,才能确保在灾害初期,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前沿阵地,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及时处置灾害事故,基层是关键力量。《意见》从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能力、提高基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等多方面做出细致安排,既对基层应急资金、物资、人力的保障提出明确要求,也对衔接“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做出明确规定,为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的闭环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撑。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工作责任重大。聚焦基层一线提升防灾避险能力,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救灾救助能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筑牢保护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如此,方能让《意见》部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持之以恒纠治“新形象工程”

10月10日 《南方日报》 陆夷

背景: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介绍,今年湖南省纪委监委牵头开展坚决纠治搞“新形象工程”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在全省摸排项目14869个,发现涉嫌“新形象工程”52个,叫停项目4个,整改33个,引发广泛关注。

观点提要: “新形象工程”是指在一些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在搞非必要、非急需项目,形式隐蔽、名目巧立是“新意”所在。忽视当地条件打造与自身实际不符的城市“名片”,打着“为民谋福祉”幌子超规模建设没有收益的民生类项目,为追求短期拉动效益盲目上马大型景观项目,热衷在政府数字化建设中搞重复建设、层层建设,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新形象工程”虽然穿上“新马甲”,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老毛病”仍贻害无穷。因此,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由违反群众纪律调整到违反政治纪律。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以来,多地持续进行纠治和曝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令人拍手称快。长远来看,“形象工程”由来已久,在此基础上的新变形也会层出不穷,纠治也要持之以恒、因症施策,不能松一阵紧一阵,也不能用“老一套”。要抓住关键人和事,进一步提升纠治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同时,也要形成长期震慑,对经核实的典型问题定期公开通报,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持续释放从严信号,让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失去土壤。(集纳 闻道)

2024-10-13 10月10日 《人民日报》 彭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4406.html 1 “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的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