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幼年的印象中,爱国奶奶在我们村里比县长、乡长都有名气,她家蒸的馒头又白又香又软,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吃过她蒸的馒头,大家没有不敬重她的。
爱国奶奶原名不叫爱国,而是叫刘二妮儿。“爱国”这个名字是开国上将、时任冀鲁豫军区政委苏振华将军给她取的。
1940年,17岁的刘二妮儿已是刘岗村的民兵骨干了。在一次战斗前,她和当时任鲁西南地委民兵小队队长的二爷爷化装成夫妻,一起去执行侦查任务。在回来的路上,看到13名日伪军正在树林里休息。他们二人没有枪,只带了一把短刀。如果绕过去,觉得这是块肥肉扔了很可惜;如果面对面过去,又打不过他们。
这时,二爷爷看见地上有一段半米长、手腕粗的朽木。二爷爷眼珠一转,捡起朽木,用短刀飞快地刻出两颗“手榴弹”,二人举着两颗假手榴弹,让13名日伪军乖乖地成了俘虏。
这事成了一段佳话,鲁西南地委的一名“笔杆子”,以他们的事迹为素材,写了话剧《假夫妻假手榴弹俘虏真伪军》。正是因为这部话剧,刘二妮儿成了我的二奶奶。
1941年的中秋节前夕,二奶奶作为英模代表,去县城参加军区表彰会,心想:到县城见军区的首长,空着手也不好意思,带点什么呢?她想起了自己家的白面馒头,眼前一亮,就和家人连夜蒸了两筐馒头,挑到了县城。
苏振华政委接见英模代表时,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挑着两筐馒头,累得满头大汗,就很是好奇,一边吃馒头一边和二奶奶聊天。当知道二奶奶的名字和英雄事迹后,苏政委笑了,问:“你知道咱们中国人为什么吃馒头吗?”
二奶奶忽闪着大眼睛道:“馒头是圆的,吃了它意思就是咱们家家户户都团团圆圆呗。”
“哈哈哈……”苏政委和周围的人都大声笑起来。
苏政委看了看二奶奶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经过泸水南征蛮夷孟获,按平时要杀几个蛮人来祭江。可是诸葛亮是仁义之师,他命厨子以米面为皮,里面包上牛羊肉,捏塑出49颗人头,洒酒祭江。蛮人的头即‘蛮头’,在民间谐音,便有了‘馒头’一说。”
苏政委话音刚落,二奶奶快人快语道:“日本鬼子比孟获野蛮多了,咱们用日本鬼子的头来祭奠烈士们,咱们过团团圆圆的日子。”
“说得好!”苏政委接着说:“丫头,咱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咱们军民团结一心,一定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建立一个团团圆圆的新国家!”
“哗……”周围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苏政委对二奶奶说:“丫头,你的名字和你的英雄身份不配,改名叫刘爱国吧……你蒸的馒头很好吃,战士们吃了馒头有力气上战场打鬼子,保卫我们的国土,就叫卫国馒头吧。”
从此以后,“刘爱国”这个名字,就正式地归二奶奶所有了,二奶奶家的馒头当然被称为“卫国馒头”了。
开会回来的路上,爱国奶奶与5名溃逃的日伪军遭遇,不幸腿部中弹。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抢救不及时而被迫截肢,落下了终身残疾。
全国解放后,爱国奶奶和二爷爷一起回到了我们老家,二爷爷被分在乡民政工作,爱国奶奶在我们村休养。爱国奶奶和二爷爷有两个孩子,但是都不是他们亲生的,是早已牺牲的两个战友的孩子。
我小时候,家里一年四季吃不到馒头,就经常往爱国奶奶家跑,因为能吃到“卫国馒头”。冬天给爱国奶奶院里院外扫扫雪,秋天扫扫树叶,雨天故意拿着竹竿子通通水沟,有时候也给兔窝里放几把青草,往猪圈里扔一筐干松的黄土……这时候,爱国奶奶微笑着早已拿着雪白的馒头站在院子里,“别干了,别干了,吃馒头……”
等我们装模作样地干完活儿,不等爱国奶奶招呼,就来到她身边,接过馒头,一边往嘴里塞,一边跑出院子。身后传来爱国奶奶的笑声,“慢慢吃,别噎着……”
有时候,我们犯了错,挨了父母打,一般都会跑到爱国奶奶家门前去哭。因为在这里哭,还会得到“卫国馒头”吃。
爱国奶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帮助大儿子做好“卫国馒头”的生意之外,经常被请去作报告、讲革命故事。她家的“卫国馒头”早已家喻户晓,成为我们村里的标志性主食,人人都以吃上“卫国馒头”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