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营商环境不是罚出来的
9月26日 新华社 张丽娜 刘开雄
背景:在自家窗户贴招聘信息却要被处罚、在自家店内玻璃边放置广告牌却被告知不符“规范”要管理……近期一些地方的商户遭遇在网络曝光之后,引发网友热议。
观点提要:营商环境是地方经济发展“软实力”的体现,是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所需的“硬支撑”。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关键在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从重大决策到日常管理,各级政府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立口碑、赢民心,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活力、添动力。“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地方立法工作要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规范涉及经营主体的行政执法,更要突出体现公平执法的要求,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统一执法标准和程序,减少自由裁量权,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营商环境建设事关地方经济长远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出台几个政策、引入几个项目就代表营商环境的改变。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因地制宜、系统规划、立足长远,多做些基础性工作,不能着急比拼而乱干蛮干。要以水滴石穿的韧劲,久久为功,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有效需求如何更有效释放?
9月26日 《广州日报》 夏振彬
背景: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在9月2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多项重磅政策引来一片欢腾,甚至推动当日A股创下四年来最大单日涨幅,25日A股全天成交量创近5个月以来新高。
观点提要:如此超级“大礼包”,指向何处?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说得更具体点——提振内需。接下来,如何发力?要持续夯实“根基”。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我们知道,消费的背后是收入。只有钱包鼓起来,消费才能“跑”起来;只有继续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有效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对此,除了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还要继续用好政策工具箱。如专家所言,政策施力和瞄准对象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从投资者和企业转向家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正是如此。要加快优化供给。好医院一床难求、好学校一位难求、好演出一票难求……今时今日,消费有效需求并未减少,而是在扩容升级,但不少消费痛点对人们的消费意愿产生挤出效应。对此,各地不妨因地制宜,大力挖掘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潜力;要把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放大各类政策和促销活动的综合效应;要加快发展首店经济、免税经济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让消费更有底气,让需求被更好满足,内需的强劲动力才能更好释放。
禁炒“网红儿童”,亟须各方守土有责
9月26日 《北京青年报》 常德
背景:近来,在网络平台上不少以儿童为主角的视频收获了大量粉丝,视频里的儿童成了大家眼中的“网红”。随着粉丝的增加,商业合作也“上了门”,让一些家长把自家孩子当成了挣钱工具。
观点提要:一些家长打造“网红儿童”,已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那些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啃小族”,相关部门有必要介入干预,并依法予以查处。另外,网络平台也要加强管理,依法履行平台治理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禁止发布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内容。平台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公共机构、司法机关加强合作,以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导向,对“网红儿童”现象进行综合治理。家长也要增强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监护人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正确认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法律关系、利益关系。家长的所作所为要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不能罔顾未成年人权益肆意“啃小”。对家长涉嫌违法的“啃小”行为要依法惩处,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禁炒“网红儿童”,关键要避免儿童被工具化利用。父母对孩子负有养育和监护职责,但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工具人,而要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相关各方要守土有责,合力堵住责任漏洞,才能遏制炒作“网红儿童”这股不良风气。
警惕滥“博”充数卷土重来
9月26日 《南方日报》 钟颐
背景:近日,山西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布多条博士研究生引进公告及录取相关情况公示显示,拟引进的10名人才中大多为毕业于东南亚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如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等。
观点提要:又是“东南亚博士”?高校引进人才,本该是好事一桩。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既然“公开公平”择优引才,公告中也未限定具体地域,为何国内的博士竟无一人入选?难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类似争议,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出现——湖南邵阳学院曾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因“存在不当做法”,该校领导最终被免职。有此先例,公众质疑并非毫无道理。比如,在太原幼专公布的人员名单中,就有两人来自前面提到的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据了解,该校为一所私立大学,曾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入“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名单,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551—600名,其含金量值得商榷。一些海外博士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所学专业多属人文社科,具有“速成”特征,也是一个事实。人才引进非小事,若是“权宜之计”频频上演,投机之风屡屡得逞,既是对公共资金的巨大浪费,也是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扭曲,对潜心办学者难言公平。如果连学校自身都急功近利、自欺欺人,又何以立德树人、真正提高办学水平?据涉事院校最新表态,对于为何批量引进东南亚博士等问题,将发布情况说明。希望校方能及早回应关切。(集纳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