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始终坚持生态环境执法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提质增效。
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深化执法机构改革,优化内部机构设置,通过联合执法、接诉即办等机制,推动每个执法人员成为多面手,实现对固定源、移动源随机抽查。将环境信用风险分类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有机融合,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深入开展跨部门联合随机抽查,进一步形成执法监管合力。
发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效能。落实正面清单制度,对42家正面清单内的企业减免现场检查,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提升正面清单企业示范效应。落实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制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科技治理作用。聚焦污染要素,大力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建设。建立深化大气、水精细化监管平台,推动监测数据应联尽联,精细锁定污染物和污染范围,实现“测”“报”“查”“治”全链条管理。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利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视频监控、走航车、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对辖区内重点涉气、涉水和危废企业环境安全情况进行了“非现场检查”。通过科技执法、精准执法、高效执法,督促企业主动落实环保主体责任。
多方面规范执法工作。依托执法大练兵活动,加强执法培训。建立集中培训、实战演练、帮扶指导相结合的学习培训模式,深化执法业务学习培训,不断增强队伍执法能力。严格依法办事,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执法人员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培训,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和执法水平,对标生态环保铁军建设标准,完善综合执法规章制度,规范人员职责,加强队伍日常养成。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法情况通过政府网站公示,执法过程全程留痕,重大执法决定通过重大案件会审核。严格落实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加强对困难企业帮扶指导,对轻微违法行为,根据实际情况依法采取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提升普法效果,深入挖掘典型案例,保持高压监管震慑。坚持执法、普法并重原则,以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参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日常监督帮扶,通过送法入企等形式,将行业所需知晓事项告知解读。
通讯员 刘启全 徐敬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