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张明静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如何讲好道理?“讲活”是前提。情境,恰是知识和素养建立联系的桥梁,是把道理“讲活”的起点,因此明确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创设情境,对于素养落地尤为重要。
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和条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情境创设与导入 ,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境教学实施中,教师首先需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与课程紧密相关的情景模拟或案例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确保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遵守规则》一课时,我们临时开展了情境表演,我作为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师,站在了一个没有位子的学生旁边,由他来为我争取一个位置。经历了暴躁的同学A、委婉的同学B,我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位置。在欢笑中,学生初步感受规则。
互动探究与体验,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互动探究与体验是关键步骤。教师应构建一个互动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教师首先应当结合教学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个人体验,教师可指导学生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讨论和分析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命可以永恒么”这一框题的情境教学中,教师为同学们播放济宁市小不点康复中心孩子们的生活视频,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触碰,接着,创设一个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情境,向学生抛出问题:你愿意为这群孩子做些什么?学生在此情境中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加真切参与其中,教师带领大家现场录制手指舞,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深化了情感,让学生发现真正的生命意义所在,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善举不分大小,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课后反思与内化,内化学科知识和技能。在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后反思与内化是确保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行为的关键一步,教师应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个人或小组反思。教师应鼓励学生回顾和评估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提炼出正面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反思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种让学生选择工作的情境。此情境由三个条件构成:隐姓埋名十几年、不能与家人联系、随时有牺牲的危险。学生在此情景中进行深入思考,随后教师导入钱七虎的音频事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让学生分享感动自己的细节。课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反思个人成长中是否坚持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导入、互动探究体验、课后反思内化的步骤,学生能够在认知和情感上深刻理解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更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道德法治理念的内化。教师将“真实性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落地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在真实情境下的道德与法治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