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允
本报通讯员 朱艳军 刘召乾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之际,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一批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经全国教育系统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评选,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被授予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济宁市唯一一所中职学校获此殊荣。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在这片文化丰饶的土地上,儒家智慧与现代职业教育孕育了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这朵齐鲁职教之花。这所建于1955年的学校,在半个世纪的时代年轮中,镌刻出职业教育发展的闪光印记,这里的7000多名学生,因为全方位成长而成为最幸福的孩子。在这所充满创新与发展的殿堂里,全体师生以勠力前行的实干精神,谱写了一代又一代高职校人踔厉奋进的篇章。
党建引领 风景如画
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党建引领、人才雁阵、专业赋能、项目载体、平台支撑“一领四建”战略,深化“晴耕雨读 党恩厚植”党建品牌建设,完善“党建1+N业务融通”机制,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脉搏,构建了“7+9+N”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打造出一处风景独好的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2023年,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奖项11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项31项、市级荣誉67项。人民日报新媒体等平台详细报道了学校典型经验、培养特色和办学成效。
人才雁阵 展翅飞高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成绩揭晓,学校两支教学团队从908支参赛队伍中胜出,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装配式建筑构件安装”赛项。以12名省级名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和传承创新平台的主持人为“领头雁”,建设学校教师雁阵梯队,32名教师获得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等省级荣誉称号。通过打造人才汇培、人才强教、人才兴赛机制,构建了高效课堂、精品实训、岗课赛证“3+3”教学模式。
专业赋能 自迩行远
学校对接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农林畜牧、建筑等4个省级品牌专业和信息技术、财经等7个市级品牌示范专业,已向社会输送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被评为全国装配式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云计算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了济宁市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协商共同体。已开发省在线精品课程19门,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4部、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5部、中宣部“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1部、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目录4部。锚定产业高新技术需求,打造赛教融合新机制。2023年,两个学生团队分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三等奖。
项目载体 各美其美
学校积极开展“四美”项目建设,创构德育统领,开展准军事化管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服务“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开展常态化准军事训练,塑造学生刚性之美。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开发22门社团特色课程,塑造学生个性之美。成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心理筛查和咨询,塑造学生人格之美。实施“四好”工程,让学生吃好、住好、安好、发展好,塑造学生成长成才环境之美。学校为学生搭建了素养成才、升学深造、参军报国、技能创业等人才培养和就业通道。2023年,1043名应届毕业生被高校录取,19名学生参军入伍,学生就业率98.9%。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全国教育系统内集体最高荣誉,每五年评选一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的荣获,既是上级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更是对高职校人秉承教育初心、扎根育人阵地、潜心立德树人的殷切期盼和有力鞭策,全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将以此为激励,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五金”建设落地生根,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贡献高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