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澳 朱笑笑
王鲁镇孟楼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鱼台县城西部3公里处,包含辖区内10个行政村。片区围绕绿色稻米、生态小龙虾和食用菌毛木耳三大特色产业,持续壮大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特色片区,走出了乡村振兴王鲁新路径。
擦亮生态底色 打造宜居乡村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施路网提升工程,新修建鱼稼里东路、大学路、丰通观光道,罩面提升鲁王大道,累计修建道路13公里,加宽路面6万平方米,实现片区内村庄互联互通。弱电下地1000米,打造村内公共停车位150个,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自来水通村率100%。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持续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固废垃圾、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治理等工作,清理房前屋后四大堆167处,治理荒芜庭院和闲置建筑295处。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绿美村庄更加靓丽。开展“绿满棠邑花开王鲁”绿化提升活动,对片区村庄补植蔷薇、月季、竹子等灌木累计5万棵,补栽海棠、国槐、杉树等绿化乔木5000余棵,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绿色生态村庄。大力实施清水塘治理工程,对片区内39处坑塘、黑臭水体统一规划、集中治理,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坑塘,增加群众休闲娱乐空间。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宜居宜业乡村
稻米产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稻米种植,以闫庙、陈堂、王鲁等村为核心的“五统一”稻米种植面积达1.3万亩。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培育壮大以鲁王集团、丰谷米业、金源米业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全镇现有大米加工企业14家,水稻年加工量近140万吨,年产值30多亿元,带动就业500余人。
藕虾产业稳定发展。依托“鱼稼里”龙虾主题产业园,辐射带动孟楼、史楼、张庙等村流转滨湖涝洼地1.5万余亩,推行稻(藕)虾共作模式,提升土地生产效率,亩均收益5000元以上。
毛木耳产业初具规模。片区内李魏村集中连片发展毛木耳种植大棚600余个,占地面积2000余亩,年利润达到3000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同时,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大米、毛木耳、龙虾、莲藕深加工及预制菜产业,借助电商产业园,拓宽鱼台大米、龙虾、毛木耳等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融合新兴文旅业态 打造宜游乡村
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投资300万元,建设稻米博览馆600余平方米,以弘扬稻改精神为主题,展现鱼台稻米发展历史和农耕文化。打造稻田画主题公园300亩,连年绘制不同主题的稻田画,形成万名游客网红打卡地。推出惠河文旅观光廊道、稻米博览馆、稻田观光画、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特色采摘、万亩荷塘垂钓采摘为线路的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生态农旅线路,年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
重点打造体验项目。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立教育实验基地,开发蓝莓种植、鱼菜共生项目,发展乡村研学游。围绕万亩稻藕虾共作基地,嵌入荷花观光、莲蓬采摘等互动式体验设施。高标准举办中国·鱼台龙虾节,壮大摸鱼节、垂钓节,通过持续放大节会效应,带动片区内文旅产业发展。
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发动群众利用闲置庭院、空闲场地开发特色手工作坊、特色民宿、农家乐特色餐饮、居家电商等项目,拓宽“体验式+沉浸式”文旅融合模式,让游客有看头、有住头、有玩头、有买头、有想头。
倡树文明新风 打造宜乐乡村
高标准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站13个,打造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个,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16个。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30余场次,送戏下乡63场,送电影下乡50余场,趣味运动会8场,农家书屋阅读活动213场。
全方位提升服务村民水平。完成片区内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迭代升级改造提升,每村均建成集便民超市、快递点、公共卫生间、卫生室、农资超市、幸福食堂、文化礼堂、办公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组建344名成员的巷长服务队,履行四大员职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积极探索信用积分治理模式。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小城镇建设、美丽庭院建设等与积分制管理深度融合,以“小积分”赋能环境整治,激发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累计兑换积分1200分。
鱼台县乡村振兴“百区千村”示范片区创建,实行分类推进,重点突破,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以点带面推进乡村全域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