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新福
近年来,邹城市香城镇坚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放在突出位置,围绕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两大目标”,在培优队伍、做实产业、优化治理上下功夫,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香城篇章”。
紧扣“人”这一关键因素
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把本领提升作为关键一环,围绕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开设乡村全面振兴培训班,组织各村党支部派出学习小分队,通过班子成员领学、专家授课等方式,精准破解“力不胜任”难题。持续建强后备力量,引导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目前,全镇储备村级后备人才330人,逐步建立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人才梯次配备。推进党建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高标准建成张马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凝聚和服务群众、促进乡村振兴的核心阵地。以“星级化”创建为抓手,对66个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分类提升,先后打造了党建示范点3个,创建“五星级”党支部21个。建强流动堡垒,成立驻烟台市流动党员党支部,定期举办座谈交流、主题党日等活动,切实增强流动党员的凝聚力。坚持严在平时、管在日常,加强“头雁”队伍管理监督,深化月推进、季评价、谈话提醒、评星定级等工作机制,发挥党建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搭建比武“擂台”,定期开展观摩评比和述职评议活动,让支部书记走上台,亮成绩、晒特色、比贡献,把评比结果与奖励、任用挂钩,全面激发村党支部书记真干事、干实事的动力热情。
探索“合”的发展路径
持续壮大集体经济
抢抓发展机遇,以规模化种植为切入点,抓好“小田并大田”改革。在邹城市率先成立“跨村联建”苗马片区,以苗马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边8个联建村,流转土地6200余亩,成立村级共富公司,推动农资供应、育苗、种植相互融合,全力打造片区花生、地瓜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探索致富新路径,引导全镇21个村庄在“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种植黄花菜300余亩,吸纳周边村民200余人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5000元。拉伸产业链条,依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烘干设备,每年干黄花总产量达4万斤,带动村集体增收120万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持续拓宽致富路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依托天鲜配冷链物流基地,“大黄蔬菜”入驻孟苑酒店、百货大楼等60余家商超,惠及群众30余万人。阳光玫瑰葡萄与沈阳、青岛等地果蔬市场建立供销体系,年销售额超800万元。组建电商直播联盟,开通“香城好品”直播间,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30余吨。
构建“网”的治理体系
建设和谐幸福香城
坚持党建“铸魂”、网格“塑形”,划小网格、织密网眼,将全镇66个行政村划分为300余个党建网格,实现志愿服务全域覆盖。坚持问题导向,组建由党员中心户、志愿者等组成的“问事人”队伍,常态化入户走访,全面掌握民意诉求,收集并解决农田灌溉、残疾人证件办理、自来水维修等各类问题200余件。搭建为民服务平台,以北齐村、石鼓墩村、詹邱社区等14个村庄(社区)为试点,建立“民为贵”乡村物业,设立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水电、门窗维修、物资代买、政务代办等服务30余项,惠及周边群众1万余人。为残疾人、贫困户设置公益性岗位27个,打造积分兑换超市,鼓励党员、志愿者积极加入物业服务队。
依托“全国文明村”北齐村,定期开展家风家训文化宣传活动,化解邻里矛盾纠纷40余起。整合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等部门力量,认真做好民生热线、网络问政、市长信箱等渠道诉求办理,解决民意诉求4000余件,实现民意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化解、全链条解决”,持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作者系邹城市香城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