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利民 本报通讯员 李宁
他是一位优秀的校长,他是一位出色的实干家 ,他是一位百折不挠的创业者,他是一个知恩感恩、表里光明的人。在中国教育发源地的济宁,随着山东新英才的声名鹊起,这所学校的创始人谢鲁,开始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
闪光的业绩
在济宁职教界,谢鲁兴办的新英才学校,早已是如雷贯耳。新英才绝非浪得虚名,她的美好形象,是由一连串闪光的荣誉照亮的——
2010年,远在东北三省创业且顺风顺水的谢鲁,为报答 故乡,回到了济宁,创办九州培训机构。次年,招生人数就突破3000人,成为我市培训行业的一枝奇葩。
2014年创办新英才培训学校,进军春季高考培训领域, 招生120人,42人升入本科。其中,有3位同学进入全省前10名,6位同学进入全省前20名。
2015年,投资400余万元,建成独立校区。当年,有400多名学生参加春考,升入本科者185人。
2019年,创办山东新英才技工学校。自此,拥有两个校区。全日制办学规模达4000人。
2024年,筹建济宁新英才职业高中。目前,新的校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新英才的“硬件”,已是越来越硬。新英才的“软件”,非但“不软”,而且“很硬”——
最为亮眼的,当然是成绩。这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新英才自办学以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在山东省历年春季高考中,无论是升本人数还是升本率都蝉联全市第一。2018至2023年,会计专业参加全国百城联赛,在300所学校、近2万名师生中脱颖而出,连续四年荣获全国一等奖。2021年,荣获第四届济宁市“运河之星”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健康照护赛项一等奖;第二届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职业技能大赛幼儿教育赛项一等奖。2023年,“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并首次参加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两铜”。济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全市学校卫生工作岗位技能竞赛个人赛一等奖;济宁市“技能状元”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暨年度职业技工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全市技工教育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新道杯”数智商业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十届百城联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名);首次代表济宁市参加第十六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三项;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届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3名、三等奖1名及优秀指导奖、优秀组织奖……受到全省技工教育系统通报表扬。
新英才的教育,是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
2015届学生孙维淦,考取首都经贸大学研究生;会计专业刘新渝,考取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2017届刘珂璇考取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生。新疆大学李展飞,贵州理工大学李增辉,曲阜师范大学王嘉政,北京建筑大学田树恒,上海体育学院胡斌等同学,都是通过职教高考升入本科,并成功考取研究生。
新英才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导向、积极推进“升学+就业”培养模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与山东鸿猫电子商务公司、山东君联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康美药业有限公司、济宁市任城区慈济医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开通了学生就业快车道,“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已成为学校响亮的品牌。
这些荣誉,看似琐碎,一旦往深处想——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心血与汗水, 眼泪与笑脸, 奉献与情怀,读者朋友也必为这些枯燥的数字而感动。
谢鲁的名字,就和这些闪光的成绩紧紧相连,就和“摘金夺银”的师生们紧紧相连,就和出产成绩的这片沃土——山东新英才紧密相连。山东新英才由他创建、打造、引领、优化,开始步入辉煌。毫无疑问,没有谢鲁就没有新英才,没有新英才也没有谢鲁。前者创建了这所生机无限的年轻学校,后者成就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年轻校长。
当年轻的“新英才”作为济宁教育品牌越来越响亮时,年轻的谢鲁校长再是谦逊低调,他的名字也无法长期默默无闻下去。
坚实的足迹
谢鲁坚实的足迹,深深镌刻在创业路上,有时成为他隐隐的“痛”,更多地则成为极大的“快乐”——
为跑市场,两个月穿烂一双新皮鞋;为了省钱,长期白馍馍配青菜,或者,白馍馍配咸菜;为发工资,靠透支信用卡养活员工;为了庆贺,毫不犹豫将挣来的数百元钱,全部用来请同伴们吃烤串……这样的经历,谢鲁至今难忘。
在刚刚结束的学校暑期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谢鲁曾自豪地“表扬”自己的厨艺,说他现在之所以做得一手好菜,就是创业之初练就的。为让同伴“吃饱饭不想家”,为了让同伴“好好干活”,也为了“节约开支”,谢鲁常常亲自给员工做饭,既当校长又当“厨师”。现在,这些曾经的经历,统统化作他的“财富”,也作为新英才的“精神钙片”,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成分。
谢鲁的“创业史”始于大学时代,作为系学生会主席的他,努力践行孟子的教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为了全方位地锻炼能力,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在印刷厂做过工,给水站送过水,在邮政公司做过文案……参加《英语辅导报》黑龙江全省总代理的竞聘,面对如林强手,过关斩将,如愿以偿。为了占领市场,他曾跑遍省内的所有高校,白天在本校做完校园代理培训,夜间就拎着麻袋赶上火车,赶到另一座城市的另一所校园培训代理。晚上买不到坐票,又舍不得住宾馆,他就在火车上站一夜。《英语辅导报》(大学版)面向大一学生发行,这期间,黑龙江省的高校大一新生不足18万人,他却订售出2.2万份,这一记录,至今无人打破。谢鲁大学毕业后,即直接入职《英语辅导报》归属的天仁集团,并担任黑龙江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20多个省的高校市场工作。
然而,事业做得顺风顺水的他,却毅然放弃了这一切。因为,在外地奔跑的日子里,他心灵闪动的,总有故乡美丽的影子;他耳畔响起的,总有亲人深情地呼唤。当然,也有年迈多病的父母的殷殷期待。
怀揣感恩报恩之心,他向着曾无私地培养了他的东北大地献上深深地一瞥,然后义无反顾地扑到了故乡的怀抱。
他发誓,以百倍的努力,以出色的成绩,回报可爱的家乡。
万事开头难。新英才春考培训学校,是济宁市第一家,属新生事物。初创之时并不为人认同,因而举步维艰,市场惨淡。缺人少钱的他,只好给团队“造梦”,也给伙伴“画饼”,更多的则是,用行动带领伙伴,去说服合作方。有一天,谢鲁和同事来到一家高中对接春考合作业务,同事向对方介绍谢鲁校长,对方校长看着谢鲁油亮的“大背头”说:“就你这头型,也不像个校长!”更让人尴尬的是,谢鲁将“新英才春考”说得再是天花乱坠,对方却并不为所动,明确告诉他们:“春考这种事,济宁做不成,还是去济南。”谢鲁并不灰心,再三登门,反复沟通,对方终于答应合作,从校内选了部分“夏考无望”的学生,交给新英才“试训” 。这位校长告诉谢鲁:“若考上50个学生,我好好请你们的客!”半年下来,“春考”揭晓:该校送来的90多人中,79人进入本科。这一结果,自然让双方皆大欢喜,也让新英才一战成名。谢鲁校长当然没让对方“请客”,但是从此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
新英才一发而不可收。学校招生人数连年增高,在让学生及家长满意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济宁一中、育才中学、曲阜一中、曲师大附中、嘉祥一中等名校,纷纷前来寻求合作。济宁市育才中学在该校设立“育才中学新英才春考教研中心”;吉林大学授权新英才为“吉大莱姆顿学院自主招生考试点”。
艰难的岁月,至暗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忠诚度,也最具大浪淘沙的“功能”。新英才,在济宁教育大学中的这支年轻队伍中,那些坚定地跟着谢鲁完成“万里长征”的同伴,几乎都成为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成为新英才的宝贵“财富”——人力的财富,精神的财富,永远的财富。
2018年的新英才,已是渐具规模,且兵强马壮,拥有100多名教职工,春考成绩名扬全市。2018年教育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项治理,谢鲁立即意识到,“一定”或者“必须”(这是他常用的字眼)要有一所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校了。但按当时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须达60亩地,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再选新的校址。天阴偏逢连阴雨,这年12月份,谢鲁踢足球造成腿部骨折,他只得拄着双拐,办理新校址的资质。2018年的冬天,实在太难了!但是,再难的日子,终将过去;再冷的冬天,也挡不住春天的来临。2019年伊始,春的喜讯,如期来临。这个拄着双拐、“求遍了世界”的人,终于凭着真诚,感动了上天——筹资3000万元创办的“山东新英才技工学校”终于获批。
谢鲁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信心满满,又谦虚谨慎。面对百年变局,他秉持教育之“道”,不停地调整办学之“术”。 培训学校,春考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 2018年,技工学校刚发展壮大, 他又瞄上了职业高中。但按当时政策,一校不能“两用”,再办新校的美好念头,只好暂时“珍藏”于心。2024年春,济宁职业高中,终于破土而出,短短几个月,一个崭新的校区,呼之欲出。目前已进入封顶阶段,今年即可投入使用。
感恩的文化
2024年8月17日,山东新英才大礼堂里,谢鲁在全校职工大会上宣布下一步学校工作。其中有一项:以后全校所有职工家中的水电设施,一旦出现问题,由校方派人维修。
这一内容,因为关乎全校员工的每一个家庭,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谢校长解释说,提出这一方案的,是姜欢老师。
姜欢是谢鲁校长的夫人,她的这项“大慰人心”的提议,迅速成为学校的一项“政策”,原因究竟何在?老师们抬起头,侧起耳,准备细听端详。
但是,校长的讲话,突然哽住了,表情沉重,声音发颤 , 情绪激动,语言哽咽,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见此情景,坐在台下前排的政教处处长郑志勇,迅速跑到主席台,为他送上一叠纸巾。约有两分钟,谢鲁的心情稍作平复,抽泣着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学校教务处处长郑群。郑群是新英才为数不多的校务委员之一,工作性质使然,教务工作本来很忙,还兼着高三的16节课。除晚上睡觉,几乎都在学校,这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他和妻子育有两个男娃儿,活泼而可爱,郑群顾不上,妻子只好让步,做全职妈妈。
6月24日,郑群家自来水主管道出现故障,阳台地面满是水,反映到小区物业,答复说已过保修期不予受理。孩子活动不便,催促爸爸修理,但郑群太忙,未及时处理,最终留下隐患。
6月25日,高考出榜,市教育局主管部门,要高考数据,郑群忙到晚上10点才回家。7岁的大宝,年纪虽小,却很懂事儿,每晚都惦记爸爸,见郑群安全回家,高兴地从沙发跃下,准备去阳台刷牙,然后上床睡觉,但由于阳台满是积水、地面湿滑,大宝摔了个仰面朝天,后脑勺重重地磕在瓷砖棱沿上,一个长长的口子裂开了,血流如注,孩子惨叫起来,一家人被惊呆了。心如刀绞的郑群,很快镇定下来,让妻子赶紧通知孩子舅舅速来照看二宝,然后驾车奔向医院。一番紧张地救治,麻药药性过后,大宝醒来了,他埋怨着爸爸:“昨天就该修水管,您偏不听,这下可好,我的头摔伤了,当不成兵了。”郑群知道,大宝自幼就有从军的梦想,却因自己疏忽,给孩子造成伤害,自责袭上心头,他禁不住流下泪来。但为安慰大宝,他强作欢颜:“没事儿的,孩子,空军当不成,陆军还是可以的。”
这时,5岁的二宝打来电话,惊魂未定地问爸爸:“哥哥的头还流血吗,还能活着回家吗?”郑群听后,强忍着哭声,安慰二宝:“你哥的头不流血了,我们很快到家了。”
语言可安抚孩子,但难解肉体之痛 。8天后,大宝伤口拆线,郑群因上课不能伴同。妻子的电话很快打来了,告知大宝再出意外,因主治医生(实习生)首次主刀手术,大宝伤口缝合不成功,需要重新划开缝合。郑群一听懵了,即刻赶往医院,可怜却坚强的大宝,为了一个军人梦,在爸妈的鼓励下,硬是没打麻药,直接进行了手术。次日,郑群的母亲从老家赶来,洗着小孙子满是血迹的小衣服,还有儿子被鲜血染红的工装,眼泪便不断地流下来,滴滴答答落在水池里……
郑群家的突发事件,谢鲁于当晚既已获悉。也许是惦念着学生们的高考成绩,也许是对郑群一家冥冥中的牵念,夜间已是很晚,他突然想给郑群打个电话,可是拨打了无数次,就是没人接听,也迟迟没有回复。再打郑群爱人的电话,同样如此。谢鲁很是奇怪,以往电话郑群,总是回复及时,今晚实在反常。他隐隐有些不安,再次联系与郑群同住一个小区的学管处处长牛佳宝,让他赶紧去郑群家了解内情。原来,郑群夫妇因为抢救孩子,哪里还听得见电话铃声……
校长的情绪,迅速在会场蔓延,现场——既有男老师,更多的则是女教师,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知恩感恩、行动报恩,表里光明、知行合一。”是谢鲁做人的准则,也是山东新英才的校训,成为学校的文化内核和师生的精神气质,更成为新英才全体员工的坚实行动。
文化,不仅“形而上”,而且“形而下”;不是“虚”的,而是“实”的。近年来,学校加大校园建设的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开设篮球馆、健身房,开设足球、篮球、摄影、话剧等社团活动,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校园得以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多媒体网络教学全校覆盖,先后建成远程教育接收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数字化校园增添无限精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感恩文化,让学校领导班子成为一个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决策民主的领导集体,他们在校长谢鲁的带领下,精心规划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特色创建的道路。
感恩文化,让师资队伍已经成为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钢铁之师。作为鲁西南地区专业全、规模大的春考职教学校,新英才采用专家治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
感恩文化,让广大同学成为好学上进、快乐幸福的学生。学生是新英才的立足之本,也是新英才的希望所在。有父母和老师相伴的18周岁,是新英才赠与广大学子最有意义的成人仪式;新英才少年说,敞开心扉,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校长第一课,愿小小的肩膀能承担起大大的责任;新英才食堂成为孩子们“味(胃)蕾绽放的地方”,师傅们选择最新鲜的食材,提供最营养的餐食,餐餐味道香,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安全;关爱学生、成就学生,是新英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班主任实行24小时跟班制,教师全程陪伴,早晚自习盯班辅导,从卫生纪律入手抓生活习惯养成,从“仁善礼让”入手抓行为习惯养成,从反思总结入手抓学习习惯养成, 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品学兼优,知恩图报的少年君子。
“知恩感恩、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让山东新英才成为老师干事创业的舞台,学生实现梦想的跳台,全校师生职工和谐幸福的家园。
如诗的远方
谢鲁的目标,永远在前方。但总的目标,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始终在党的教育方针的引领下,创办着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便让他的创业之路,看似曲曲折折,却是一往无前,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抵达“柳暗花明又一村。”
谢鲁始终坚持以政策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职教方针,服务地域经济发展,培养多能多艺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目前,谢鲁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正在太白湖新区筹建新的校区——济宁新英才职业高中,今年秋季即可招生。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不仅能有效填补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空缺,更能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设施设备以及与地方产业深度对接的专业设置,成为驱动济宁乃至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升级的新标杆 。
在谢鲁校长的带领下,新英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英才的“新”,是全方位的新——教育思想新,教育行为新, 教育文化新,教育梦想新,教育追求新,教学成绩新,发展成果新……谢鲁和他的新英才,展现和昭示着的,是济宁职教如诗如画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