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志川
微山县紧扣湖域面积占县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群众绕湖而居的地域特点,把抓基础和强能力、抓当前和谋长远结合起来,多维发力,积极探索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新路径,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应急治理体系标准化、科学化
分级分类包保网格治理。按照“以人定格、以格定责、服务到格”的工作思路,健全“县-乡-村-户”网格组织架构,对各类防灾救灾要素进行分级分类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担。突出抓好水库塘坝、骨干河道和南四湖湖区群众转移安置工作,针对74个村4687户湖内群众和129个村47552户滞洪区群众,指导各村居(社区)建档立卡,明确转移避险包保责任人、撤退路线、安置点等,对缺乏自救能力、撤离能力的孤寡老弱、病残群体,提前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确保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应转早转。
共建共享机制持续推进。立足“地处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结合部”地域实际,建立毗邻区域突发事件信息共享通报机制,与邹城市郭里镇签订《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协议》,与江苏省沛县消防救援大队联谊联学联动、双向协同互助。统筹整合枣矿集团救护大队、山东省危险化学品鲁南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等专业救援力量,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先试先行推广典型经验。选取千年运河古镇南阳作为示范点,聚焦保护岛内30余处古建筑,统筹规划岛内消防安全与文物保护工作,健全完善“镇-站-村”三级基层应急救援机制,编制应急处置流程图,将应急响应及处置过程进行“图表化”管理。依托“春燕伴随·南事找我”平台,设立8121008热线电话,秉持“就近干预”原则,精细化调整辖区力量分布,确保遇有突发事件时,通过平台实现一键调派,有效缩减接警、调度、处置等环节时间,真正做到发现快、调度快、到场快、处置快,不断推动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构建独具运河古镇特色的消防安全与文物保护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化应急信息科技支撑,实现应急预警体系动态化、场景化
智慧视频,统筹调度。建设35路应急专用视频系统,实现16个镇街直通国家、省、市、县应急指挥中心,配备无人机、高清布控球、卫星电话等通讯指挥、图文传输设备480套,通过视频系统实时指挥处置突发事件,切实提升灾害处置效率。
实时监控,动态掌握。利用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1个土壤水分观测站和1个全球定位系统水汽监测系统(GNSS/MET),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密切关注辖区天气变化,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应急准备。运用26个防汛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全县13个骨干河道水情,通过云视讯系统实时调度镇街防汛工作,为科学精准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撑。在两城镇山区新增3处热源成像监控系统、7处智能监控预警系统、20处智能语音提示系统,有效提升森林防灭火智慧防控能力。
广播喇叭,“声”入人心。建设完成“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平台764个传输终端,304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连通“村村响”应急大喇叭,解决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获取信息的难题,让村民干活收听两不误,形成“三级互通、可管可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应急广播体系,提高灾害预警公众覆盖率。
配强应急救援力量装备,实现应急保障体系均衡化、多元化
建强应急救援队伍。全县组建13支兼职抢险队伍、16支乡级常备队伍、285支村级预备队伍,落实兼职抢险队员315人,常备抢险队员836人,预备抢险队员1.5万人,建立健全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抢险队伍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提高应急处置水平。投资39万余元,在傅村街道新建2356平方米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共享基地。组织开展全县2024年度防汛抢险应急演练、森林火灾扑救“双盲”演练等县级层面各类演练4次,指导各有关镇街、县防指有关成员单位开展防汛演练116次。
配齐应急物资装备。持续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及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创建3个国家级、4个省级、11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高标准建设41处微型应急救援站、51处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站、96处微型消防站,285个村居和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实现全覆盖,夯实应急物资保障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