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蒋苓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以下简称济宁能源)始建于1970年,从一家年产21万吨的“小矿”——落陵煤矿,发展到现在营收突破758亿元的综合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近年来,济宁能源树立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实施“档案强企”战略,深挖档案中的历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传承文化基因,汲取精神之源,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济宁能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坚持把档案所蕴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源泉和动力,不断传承和创新《融达四方》文化体系,发挥企业精神“魂”的作用,加强企业形象“形”的辐射,以红色档案和先进文化引领企业筑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
挖掘档案文化属性,准确把握档案文化建设的着力方向。聚焦坚定初心使命、把准政治方向,用好企业档案资源、传承企业文化。济宁能源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从讲政治的高度培育战略思维、经营思维、发展思维,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用好企业档案资源、传承企业文化。创新“五推进五引领”党建模式,构建“和美”思政品牌,把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使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更加充分发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激发斗争精神、战胜困难挑战,用好企业档案资源、传承企业文化。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致远”的企业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开放思维”“用户思维”“系统思维”。2023年,25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盘子,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
充分用好档案资源,大力传承企业文化。济宁能源深挖档案价值,丰富企业文化,让档案“活起来、读起来、展起来、讲起来、用起来”。拍摄题材纪录片,让红色档案“活”起来。先后筹划拍摄《倾听大运河的“脉动”》等系列纪录片,采用老电影、档案还原、情景再现、人物采访等艺术手法,追溯企业时代变化,记录发展进程轨迹,再现济宁能源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奋斗历程。编撰历史故事书,让红色档案“读”起来。先后编撰完成了《大地之根》等系列丛书近100万字,并配有老照片插图200余张,真实展现了企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已成为济宁能源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创建企业文化空间,让红色档案“展”起来。规划建设集企业发展史展示区、党建文化和思政品牌展示区、企业文化体系展示区、社会责任展示区、发展战略展示区等6大展区于一体的文化展馆,打造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交相融汇的档案文化景观。开展员工讲故事活动,让红色档案“讲”起来。结合打造千亿级集团,大力开展“讲述你的故事”主题活动,遴选65名热心研究企业发展史、奋斗史的企业员工,组建成立企业内训师队伍,近两年来累计开展红色故事宣讲近200次。制作文化纪念品,让红色档案“用”起来。将红色档案、产业特色、产品特色等要素有机结合,以港航物流、高端制造为主题,精心设计制作了以新能源船舶、集装箱、高端阀体为主体的文化纪念品,有效提升了文化纪念品的吸引力和品牌传播力,生动而鲜活地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披荆斩棘,昂扬的是精神力量;击鼓催征,不变的是追梦步伐。济宁能源在传承历史、赓续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发挥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档案文化建设,让沉睡的历史、沉睡的档案活起来,为济宁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贡献济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