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文闻
一条蜿蜒流淌的千年运河,造就了一座繁荣秀美的文化古城。济宁这个历史上因水而兴的运河之都,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焕发勃勃生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回顾百年济宁发展历程,展现城市风貌变迁和人文风情,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自信和城市自豪感,由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主办,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济宁市文化交流协会承办的“我家就在岸上住——百年济宁油画作品展”于8月24日开展,为全市人民奉献了一场精神、文化与视觉的盛宴。
“大家用最朴素的心情、最朴素的心绪、最朴素的艺术语言,营造了济宁朴素的文化价值观。”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表示,此次的绘画艺术创作走进了百姓生活,是一次有意义的展览。
本次作品展由济宁市文化交流协会选题策划,我市李作义、韩剑力、刘肃、岳黎明等著名油画家组成10余人的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济宁独特的历史风貌遗存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以“绘人文记忆,品市井生活,展时代新篇”为表现主题,经过收集资料、选题、分工、采风、绘制小稿、创作等过程,共创作作品近300幅,展出237幅。
“我们用画笔记录历史、展示生活,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向大家分享家乡的岁月流转和繁华经历,分享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时代记忆。”作者张芳说道。
四海绵历古任国,万商往来济宁州。作品以时间为顺序,在“穿越百年 历史有痕”篇章里,有20世纪30年代的济宁宣阜门、20世纪80年代的火车站,有20世纪90年代的枣店阁街,有老百货大楼、人民电影院、老运河码头等等,一幅幅画作跃然纸上,展示了济宁古城的历史脚步和岁月留痕。
“我在这次画展里看到了以前读书的地方济宁师专,看到了以前经常看电影的声远舞台,使我想起了我的青春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表示,作者用真实、浓厚的感情画自己熟悉的家园,有创意、有厚度、有温度。
第二篇章是“市井生活 民俗百业”。济宁是个集商贸、文旅、宗教、民俗等为一体的城市。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联,都过济宁州。大运河为济宁带来了信息、人才、财富、技艺,画家用心灵之笔,描摹了济宁民间节俗、市井小吃、民间记忆、街巷摊贩、风土人情,既有老年人的专注逼真,又有顽童的嬉戏玩耍;既有门巷小景,也有市井喧哗,展现了济宁社会风俗的各个层面。
“我是‘60后’,看到画展过年系列里的备年货、三祭灶、四扫屋、贴春联等景象,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烟火味十足。”前来观展的吴先生告诉记者。
一代风华成过往,济宁今朝更风流。在“水岸华章 时代新篇”里展示的作品,或广场壮丽,或城市俯瞰,或高铁飞奔,或机场雄姿,或港航林立,或大桥惊鸿,作者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了济宁的新时代新风采。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济宁市勇担文化使命,不断开拓创新,文化“两创”工作迅速起势、全面成势、立标示范,本次画展充分展现了我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取得的新成就、新作为。
据了解,作品展将持续至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