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履行“四服务”职责,以深化科协系统改革为动力,突出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胸怀“国之大者”,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聚焦思想政治建设
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思想政治引领不断强化。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引领作用,召开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人才研修班等各类活动92场次,深入基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建家交友能力不断提升。精心实施“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市领导带头开展走访座谈活动,把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及时传达到科技工作者中去,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广泛开展科技工作者事迹宣传活动,宣传报道270个优秀科技工作者团队和个人感人事迹,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把论文写在济宁大地上的价值导向。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关心的成长成才问题,常态化举办联谊沙龙活动,以科技为媒当好“红娘”,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婚恋交友平台。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依托科技馆常态化开展“党领导下的科学家精神展”,宣传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讲述科学家创新报国、科技为民的故事,吸引30万名群众观看。联合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开展“济宁市科学家精神主题创作大赛”活动,号召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创作,共产生获奖作品119项,在全市营造了“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
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服务制造强市战略效果显著。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人力、平台优势,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举办创新方法推广活动,培训企业815家;开展专利信息应用能力提升推广活动,依托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组建“专利技术应用专家服务团”,对海外专利资源信息进行“精翻”,提供专业解读和分析,帮助企业形成技术方案280余项,专利成果72项,其中高价值专利成果21项,培训520名产业转型急缺的技术转移人才,帮助企业提高技术研发、专利申请效率。全市注册企业数量达到1312家,检索量达24000余次,企业使用活跃度居全省前列。“金桥行动”富有成效。搭建企业“所需”与科学家“所能”有效对接的“金桥”,创建7个省级协同创新基地,为科技园区打造“不掉线”的科技专家服务平台,服务企业200余次,解决人才、技术难题214个,助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海智兴市、人才引领”计划扎实推进。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海智基地各1处,3个项目获得奖补资金。举办中国科协海智专家济宁行活动,邀请30名海外专家参加项目对接,达成合作意向30项,中国海归创业联合体等4家单位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学术高地建设进展顺利。高水平举办2023山东省工程师大会,全省近500名工程技术代表参会,推动高端智力资源下沉,赋能本土产业发展。组织所属学会、协会、研究机构承办省级以上重点学术活动20余期,举办学术活动380期,形成了一批独具行业和地域特色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产生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连续四年举办山东省大学生医养健康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百余所高校的5743个项目参赛,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高校企业和社会关注。
聚焦科普服务能力提升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创新局面
科普格局不断完善。推动“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持续实施主题科普联合行动,提升主题科普行动质效。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城乡社区科普活动。加强科普服务队伍建设。组织400名专家成立服务团,开展高质量科普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培育基层科技志愿服务队116支,注册科技志愿者10900余人,开展科普活动1220场次。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红帆驿站等,培训科技志愿者2680人,提升专业理论和科普技能。将科普服务成效纳入学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动员全市各级学会、协会开展科普“六进”活动400余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科普服务提质增量。发挥“全国科普日”品牌活动效应,活动数量连续三年“翻倍”式增长,位居全省第二。汇聚社会科普资源,坚持“市级统筹、县区开发、社会参与、全域巡展”,“一县一主题、一月一活动”,让群众享受送上门的科普服务。打造“科学方舟”主题科普流动巡展项目,立足济宁地域特色,探索线上线下互动、巡展活动融合、寓教于乐一体的沉浸式科普新模式。推动科普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依托济宁文化优势,探索“用文化说科普”新形式。开发“孔孟科学之光”“人民的运河”两条科普研学游线路,引入LBS+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化科普体验场景,体验观众达2.5万余人,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联合下派办实施第一书记科普惠农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探索专家列单、基层点单、科协兑单、群众评单的“四张单子”模式,推动科技资源、人才、服务向乡村汇聚。举办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科普文艺汇演等130余场次,受益群众9.2万余人,深受农村群众好评。科普资源下沉见效。构建现代科技场馆体系。济宁科技馆成为全市科技教育和科普宣传的主阵地,3家县级科技馆开放运行,4个县市区科技馆列入当地重点建设计划。市、县配备科普大篷车7辆,科普展品200余件,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上百场次,受益青少年30余万人。推进“智汇邻里”科普进社区工作。新建科普社区116个,新增户外科普设施200余件,制作、悬挂科学生活、树木百科等标识16000余件。盘活社区科普馆64处,维修设备500余件,新增便携式设备160余件,推动社区科普馆设备在县域内轮换。向全市9632个网格居民推送科普资源197轮次,走出“低成本、广覆盖、易接受、效果好、广参与”的线上科普服务新路径。筑牢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平台。联合教育部门实施“科创助梦 助力双减”行动、青少年“好奇心”工程、“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争取国家与省级青少年科技活动资源下沉济宁。坚持牵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20余项科技竞赛项目,32人在国赛中获奖,260人在省赛中获奖,获奖质量和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举办济宁市科学家青少年科技讲坛260期,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百校行148次,受益青少年10万余人,增强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科协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协系统改革成效显著。坚持“三性”去“四化”推进改革。市县科协按期换届,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坚持吸纳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学校校长等“三长”担任科协挂兼职副主席,来自基层一线委员的比例由63%提高到70%。加强基层科协建设,推动解决缺编制、缺经费、缺人员、缺阵地的“四缺”问题,科协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学会发展更加规范。市科协所属科技社团达到51家。完善《济宁市科学技术协会市级学会组织通则(试行)》等文件,学会、协会治理结构和方式不断完善,科技社团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协组织建设优化提升。出台加快园区、企业、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意见,推动11个园区、273家企业、7所高校建立科协组织,山推机械等8家单位入选山东省企业科协试点,数量居全省前列,工作经验多次在中国科协《企业科协》内刊和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
全市科协组织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创建“党建红引领科技蓝”党建品牌,入选省科协改革创新品牌,荣获济宁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破解风险隐患9个。深化“四下基层”工作,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解决基层“急难愁盼”问题21个。“科协干部大讲堂”“三会一课”等各类学习活动相互融合,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全覆盖的理论武装模式。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排查问题、改进工作31项。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在全省率先成立济宁市科技社会组织党委,市属学会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科技社团“党建带群建”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作风建设有序推进。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紧密联系实际,落实常态化警示教育等10项具体举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制定并严格执行市科协《机关建设方案》《落实厉行节约过紧日子方案》。从严从实抓好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流程再造,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干部培养步伐加快。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结合实践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举办全市科协系统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班,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科协干部队伍。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全市科协组织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贡献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