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陈得印 张发恒)我市面对客运市场的新常态,以理念转变引领道路客运企业转型发展,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鼎力支持,企业拥抱挑战,危中觅机,主动转型,保持了道路客运企业逆势而上、稳健发展的步伐。
发力客运板块转型,实现“区域客运公交化”—— 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公共交通服务优先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相继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济宁市公交投入和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济宁市公交企业成本规制管理办法》等系列公共交通配套政策,将城市公交和城际公交纳入成本规制管理,建立了市县6:4分担,市财政统一垫付,季度预拨、年终结算的公交运营补贴机制。市交通运输局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引导济宁交运集团、济宁公交集团实施客运集约化经营,共收购兼并16家客运企业,收购县际农村客运班车1909辆,实现了道路客运员工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公司化运作。目前,全市主城区至所有县(市、区)城际公交全部贯通,行政村通公交率达到98.5%,省定512个贫困村全部通上了公交。据有关部门统计,“区域城际”公交全面开通后,每年可为人民群众节省出行支出7亿余元。
瞄准市场需求,推进“客运业态多元化”——市交通运输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道路运输企业实施运输结构高速,协调市教育、城市管理部门与道路客运企业联手开展校车和执法车辆服务外包业务,推进“客运业态多元化”。济宁交运集团相继开通了商务车快线、约车专线,围绕政府服务外包需求,发展公务用车及执法执勤用车服务,并大力发展通勤、校车、渣土车、旅游业务。该集团目前已投入商务用车37辆,公务用车、租赁车329辆,与29家机关事业单位签订了用车服务合同;投入通勤车辆426辆,服务通勤单位180家,年收入5100余万元,全市通勤车市场占有率80%;运营校车120辆,渣土车100辆。
拓宽经营理念,推进“场站资源商业化”——市政府出台了公共交通建设用地政策,免征公共交通场站建设设施配套费,采取置换建设模式,完成了9县(市)汽车站的迁建,车站经营环境大大改善,经营空间大幅增加,为道路客运场站商业化转型提供了资源条件。鱼台汽车站“交运生活超市”服务于周边社区,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余万元。曲阜高铁汽车站建设了旅游商品集散中心,既方便了旅客购物,又扩大了车站经营收入。邹城汽车站在广场空闲地段建设了二手车市场,日交易车辆50余辆。济宁汽车总站投资开办了交运幼儿园。
依托企业资源优势,推进“优势资源利用化”——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引导企业在稳固提升主业的同时,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济宁交运集团公司改制后,适应汽车流通市场新形势,对原汽车修理总厂进行经营结构调整,建设了“交运汽车城”。经过10多年的打拼,连续5年销售商品车都在1.3万辆以上,占全市汽车销售市场的12%。该集团公司利润点逐步转向了汽车后市场,售后服务实现产值1.2亿元,汽车服务板块整体贡献占集团公司的三分之一。依托维修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各县(市、区)设点布局“交运快修”连锁店;发挥传统客运企业本地客运网络优势,布局城乡物流网点97个,实现辖区内乡镇物流网点全覆盖。
强化动能转换,推进“运输组织绿色智慧化”——市交通运输局围绕道路客运智慧运营,主动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车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科学推进“互联网+客运”。针对当下旅客不断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和精准化出行需求,推出了“手机APP”,为乘客提供实时的公交车辆运行时刻信息和到站动态预报服务。围绕智慧支付,济宁城区65条公交线路公交车实现全国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全市469条公交线路、6366辆公交车全部实现扫码支付乘车。市交通运输局紧紧抓住新能源车辆补贴的机遇,推动企业大规模购置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目前,全市共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6232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5642辆,占公交车总数的88.63%,2018年,全市降低企业车辆燃料成本近1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