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韩乃彬 吴静
近年来,邹城市城前镇紧紧围绕“中心小城市、发展新高地、旅游目的地”的攻坚目标,抢抓加快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把实施“全域旅游”及“城镇化赶超”战略作为后发崛起、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科学规划发展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城市功能,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增长。截至今年9月份,实现税收400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67.2%。先后打造蓝陵桃花源、康王谷花世界主题公园、尼山区抗日英烈园3处国家AAA级景区,越峰山1处国家AA级景区。同时还拥有中国传统村落越峰村,十八趟国家级森林公园。全镇风景优美,是投资兴业宝地、生态旅游圣地、养生宜居城镇。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国家森林文化小镇、国家卫生镇、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绿色生态示范城镇、山东省绿化模范镇、省级园林城镇、济宁市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在城镇化引领发展的道路上,城前镇趟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助产、全域发展”的新路子,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提升内涵,建设魅力之城
该镇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高效能,夯实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内涵,全面提升城市形象。高起点建设城镇基础,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以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先后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和山东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坚持“产城一体、园城融合”,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先后投资1.8亿元,在镇区新建道路14条,形成“八横八纵”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网,同步实施水网、电网等“四网”,美化、亮化等“五化”工程。建设了蓝陵公园、迎宾公园、诚信公园等公园4处。通过实施“放管服”改革,在镇区高标准打造了共计1.6万余平方米的市民大学、“三馆”、便民服务中心及等公共服务功能区,开展乡村振兴培训及文体科普教育实践活动,38个部门集中一站式办公。一次办好,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加完善的城市服务。高质量建设新型社区,加速城镇人口集聚。坚持“人的城镇化”,把人口集聚作为城镇化的核心要务。积极争取政策,利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和棚户区改造政策,先后完成城后、孙厂、土山沟等4个村整体搬迁,东山、牛庄、后瓦等5个村部分搬迁,同时,连庄、王沟、马河、魏兰、石门等6个村的社区正在建设中,今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渔汪岭、燕子沟等3个村即将启动社区搬迁前期工作。通过实施旧村搬迁复垦,上半年集约建设用地指标700余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目前,该镇城区控制性规划面积达10.98平方公里,建成区达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7万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配套功能不断提升,人口和产业不断集聚,形成了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城镇。镇驻地吸引了山亭区店子镇、平邑县临涧镇等外地2500余人到镇区购房、经商、就业,城市的辐射效应和虹吸效应明显显现。
高标准提升城镇特色,建设山水古韵城市。坚持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使城镇更有灵性、更有特色。突出生态水系特点,打造水韵新城。立足镇区西侧刘庄河、南部戈河、东侧柳峪河三面环河的优势,重点打造环城水系景观。连续三年对三条河进行综合治理,实施了清淤护坡,建设拦河坝、广场绿地,打造节点景观、慢行系统五处工程,在刘庄河中游建设的蓝陵湿地评为省级湿地公园,同蓝陵桃花源一起评为国家3A级风景区,现形成“三河相连、一水环城”28公里的生态水系景观和环城慢行系统,成为群众健康锻炼、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同时,把休闲绿地同城镇建设一并规划、统筹推进,在城区建设了蓝陵绿地、水泊绿地等绿地3处,城区内所有主干街道都进行了绿化,让群众生活在环境清新的大自然之中。挖掘蓝陵古城文化,建设古韵小镇。充分挖掘蓝陵城历史文化内涵,划设红线对蓝陵城遗址进行保护,成立工作组对相关历史文化进行查证、收集、整理。注册了“蓝陵古城、蓝陵记忆”、“蓝陵人家”、“蓝陵乡韵”等商标。为提升蓝陵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城区北部,配套建设了万亩蓝陵桃花源,已成功举办四届蓝陵桃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城区建设了蓝陵古城牌坊和相关标识,北部城区完成汉唐式仿古改造,古式路灯、大红灯笼,整个城区古城古香。高效能管理服务城镇,全面提升城镇形象。坚持“以建带管,以管促建,建管并重”的城建思路,秉承“政府主导,市场管理,专业服务”的城镇精细化管理模式,该镇成立城管办和规划监察队伍,对事关群众利益的供排水等公共服务项目进行管护,督导城建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对私自更改规划、自行建设行为及时制止,并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成立市容办,聘请邹城市国源环境有限公司对镇驻地卫生进行维护,包括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商贸秩序等内容,切实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招大引强,集群生态工业
该镇紧紧围绕“新能源科技、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产业链条,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放眼全国产业格局,定位“生态工业强镇、商贸物流重镇”两大目标,在不断完善西部生态产业园的基础上,修订新的产业规划,注入新的产业特色,启动北部尚河片区小微产业园建设,高标准配套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落地。抓实“双招双引”,打造生态产业集群。今年以来组织本镇优秀人才到连云港等地学习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参加各级组织的双招双引、招商招聘会议5次。目前,海鼎饲料引进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1名担任总经理,贵华针织等其他两家企业正在积极洽谈中。广东海大集团投资2.1亿元的高端水产饲料研发生产项目完成签约,正在办理有关手续。目前正在积极对接连云港高发玩具礼品有限公司拟投资1.1亿元的玩具生产加工项目、天津天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的高端教育培训中心项目,投资方已实地考察完毕确定了项目选址。加快推进落地项目建设进度,目前蓝陵湾商贸综合体、康体中心两个过亿元项目正在建设中,书香苑综合体、文创小镇等6个城建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电商产业园、联合购物广场二期等4个商贸项目已经竣工投入使用,越峰国际旅游度假区、康王谷花世界二期工程正全力推进。全力做好企业服务。对现有52家企业,由镇领导班子每人包保3到4家,每周最少走访一次,现场解决企业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企业“节成本、想办法、谋销路”。助推兖矿盛宝、贵华针织等6个企业进一步扩规模、增效益,推进海鼎饲料、康美食品等5个企业改造升级、提升竞争力,加快碧泉食品等9个在建项目达产运营。
三产融合,做强精品旅游
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利用各村自然资源、特色农业产业优势,鼓励发展休闲观光、果蔬采摘基地、特色养殖等生态农业项目。目前已发展金银花、秋葵、油菜花、向日葵四大特色基地和早熟苹果、优质桃、大樱桃、板栗四大万亩基地规模。推进济宁碧泉食品、临沂康发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同种植基地的深度融合,实施“旅游+基地”、“旅游+互联网”等运作模式,吸引了10余家企业和市场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为进一步壮大生态旅游,振兴美丽乡村铺平了路子。创新模式活跃红色之旅。以尼山区红色文化为基础,连同十八趟风景区天然的生态风光,打造了20余里的红色研学游专线,建设了大代安、小代安、牛头等村庄民宿休闲体验区,完善研学游新课程,先后吸引了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大城市3万余人次游客前来休闲游玩,带动了旅游经济。全域旅游舞动产业经济。目前康王谷花世界主题公园正同中青旅行社、彭妈妈亲子乐园全面合作打造新品牌,吸引鲁西南地区中小学开展户外科普教育计划,预计正式开园后年接团将突破30万人次。发挥越峰山自然风光优势,目前正在实施越峰山茶文化产业园、灵泉寺佛教文化产业园、石门山精品民俗提升工程,镇区至越峰山景区旅游快车道正在加紧建设,投入使用后将全面打响越峰旅游度假区品牌。该镇计划再创建20个星级农家乐、10个旅游特色村、5个精品采摘园。节会创建培树旅游品牌。每年举办蓝陵桃花会、康王谷赏花节、蓝陵土菜文化节、蓝陵书画节等活动,充分挖掘城前“蓝陵文化”、“尼山区红色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深化各景点与各知名大学合作举办大学生寒暑期实践活动,提高城前全域精品旅游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夯基固本,建设幸福家园
夯实党建坚强保障。该镇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销号”、后备干部培养、党建示范片区建设等工作,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以上的村庄2个,收入过3万元的村庄已全覆盖。为增强党性意识,激发干事热情,今年7月初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开封市委党校集中学习,7月中旬分批组织机关党员到井冈山、瑞金等地开展红色教育,镇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巩固精准扶贫成效。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在全面完成859户120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基础上,坚持以“面”带“点”,以“点”惠“面”,开展了“回头看、大提升”活动,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排查整改。重点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做好贫困户脱贫跟踪服务,对脱贫户居家环境进行了整体提升。同步开展了“孝善扶贫”、“清洁家园”等活动,促进各项扶贫惠民政策落地见效。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先后实施三个产业项目:西康王村“莲藕种植”项目投入上级扶贫资金15万元,覆盖贫困户11户;石门村“网箱养鱼”项目投入上级扶贫资金20万元,覆盖贫困户56户;张园村“棉花种植”项目,投入上级扶贫项目资金19万元,覆盖贫困户47户。三个扶贫产业项目正常经营、按期分红,所覆盖贫困户及时足额受益。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迈上新的台阶。唱响新时代文明主旋律。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以镇级文化站、各村道德讲堂、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农家书屋为阵地,每月1次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道德评议、全民读书、送戏进村、广场舞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实施“蓝陵志愿者服务”“小红帽在行动”“我为城前添光彩”等六项精神文明创建工程,让乡村更加温馨祥和。常态化开展“四德”之星、最美家庭、城前好人、移风易俗示范户等评比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培育文明新风,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抓实环保提升宜居环境。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结合文明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好村庄垃圾收运、农村院落美化以及乡风文明培育。通过标语、宣传册、微信群等开展“立体化”宣传;完善垃圾桶、垃圾池等配套设施,实行专人专管,分片清理,定时保洁。深入落实河长制工作,保持河道整洁、水体干净。加大畜禽养殖污染、小散乱污企业、锅炉房等污染源排查整治力度,杜绝焚烧秸杆、工地道路扬尘现象,着力打造“蓝天工程”,提升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严格政策落实惠民利民。对符合条件的低保、五保、大病救助、农机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积极办理。危房改造、自来水、气(电)代煤、新能源推广、天然气等惠民工程全面推进。扶持邹城二院开展医疗标准提升工程,北王幼儿园、尚河幼儿园投入使用。深化“流程再造”与“放管服”改革,梳理第二批“一次办好”事项,强化307项只跑一次腿事项规范行使,推进111个村庄便民服务站建设完善,夯实民生代办员责任,做群众随叫随到的贴心人。监管有力打造和谐城前。夯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实企业生产、工地施工、消防安全,定期巡查安全重点单位和区域,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零发生”的记录得到不断延续。健全扫黑除恶举报受理渠道,完善“雪亮工程”,群众生活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打造了更加和谐、幸福、宜居的新家园。
城前镇党政领导现场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观摩评比活动
康王谷花世界主题公园玻璃花桥
尼山区抗日英烈园
蓝陵古城夜景
市民大学
美丽的环城河